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统计 > 经济分析

 

宜章县: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县

 

[ 来源: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11-14 16:40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把宜章打造成文化强县。 

  一、宜章建设文化强县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宜章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事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宜章发展文化事业的优势

  1、人文底蕴非常深厚

  宜章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古有“一门九进士、隔巷两尚书”之美誉。宜章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全县有3780人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解放后被国家民政部认定的革命烈士有1670人。宜章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人、工人运动杰出领袖邓中夏,以及党政军优秀人才毛科文、胡少海、张际春、陈光、欧阳毅、曾志、彭儒、肖新槐、吴仲廉等。现在县委、县政府还大力张扬好人能人文化。新时期的宜章好人能人典型层出不穷,李常水、刘贤玉、李黎明、李建龙、刘真茂等先进人物已成为全县、市、省乃至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2、文化设施不断改善

  宜章县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先后建好集文化站办公室、书报刊阅览室、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广播站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2所,农家书屋119家;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总面积达11900平方米的“文化影视中心”;投资1亿余元的中夏广场、宜人文化广场已先后投入使用,“红色文化广场”、“尚御文化广场”、“莽山瑶族文化产业园”、“湘粤古道”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正在积极筹建或即将开工。这些重大项目将成为宜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效提升城市品位、人文内涵,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增强文化保障力和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3、文化品牌逐步打响

  宜章县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莽山瑶族文化、好人典型文化。以“四色”开发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效益拓展,着力打造“红色、绿色、古色、蓝色”“四色”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先后对湘南起义年关暴动旧址及纪念馆、邓中夏故居、南关古街、腊元古民居、秦骡马古道等进行了提质改造,对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旅游开发,并引进“和一集团”建设一六温泉城。“四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宜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同时,宜章县还积极挖掘民间文化,“宜章城关夜故事”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莽山瑶族盘王节”、“碕石登高狮子”等已被列为市级文化名录。目前,宜章红色旅游、一六温泉、城关夜故事、水北岸长龙、碕石登高狮子、莽山瑶族艺术等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文化传播力逐渐增强。

  4、群众文化如火如荼

  近年来,宜章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30余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和10余场大型节庆文艺活动。成功举办了莽山生态旅游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节、中国(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湖南省第二届高山杜鹃节暨湖南莽山第三届高山杜鹃花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大型主题活动等大型活动文化旅游节。开办了“蒙泉讲堂”,邀请徐晨光、袁准、唐凯麟、朱有志、朱翔、唐中明、胡祥苏等知名学者主讲。县文工团精心编排剧目,把流动舞台搬到大街小巷和各乡镇,今年以来已在县城和各乡镇村进行巡回演出60多场,观众达8万人次,为全县85%的农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拉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同时,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县文化馆今年已下基层培训文化骨干500人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前全县共组建了100多个具有特色的秧歌队、腰鼓队、农民艺术剧团、农民书画协会,发展农民演员、农民画家、农民书法家等农民文化骨干2000多人。“广场万人共舞”成为宜章城乡一道亮丽风景。2010年2月举行的“夜故事”表演活动,集《智取宜章》、《观音送福》、《八仙过海》、《七品芝麻官》等近百个移动舞台、数里“长龙”于一体,吸引游客20余万人。还涌现出了一批文化活动示范乡和村,如岩泉镇已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迎国庆晚会,节目全部由镇村干部和村民自编自演。腊元村成功举办了郴州市首个村办文化节。麻田的小调班,融祁剧、湖南花鼓戏、江西粤北采茶戏等剧种为一炉,在湘粤边境久负盛名,年演出上百场,被省文化厅授予“农村百佳业余剧团”称号。还有岩泉镇白洋塘村的唱山歌比赛,笆篱乡四冲村书法绘画比赛,长策乡新屋村体育比赛等等,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5、文化产业发展良好

  宜章县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资本为纽带,全力打造旅游休闲文化,成功开发了“莽山四件宝”、“年年有余食品”、“莽山茶”等旅游文化产品。政府塔台,企业唱戏。莽山瑶族食品厂、惠泽百合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抓住节会发展契机,保质保量生产莽山四季宝、惠泽百合等一批名优土特产,新增产值760万元,实现增加值258万元。制作企业以莽山风光为背景制作的永久性巨型广告、为节会制作的会标、会徽、彩旗等标志物收入190万元,实现增加值80万元。带动工业增加值338万元,拉动GDP增长0.12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0年,以莽山绿色生态游和以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红色游为龙头的县域文化旅游,接待各类游客210.03万人次,增长7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83亿元,增长76.9%。

  (二)宜章县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宜章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特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人的思想在多元化中发展,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淡薄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对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认识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不力,以至于道德滑坡和诚信失守的现象时有发生。

  2、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开阔

  在抓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

  3、产业发展步伐慢

  虽然宜章县的莽山旅游有一定基础,但产业链不大,附加值不高。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广度不够,文化对莽山旅游产生助推力不大。文化产业是一项见效相对比较慢的产业。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融资渠道不畅,又缺少吸引外资,致使文化经济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缓慢。

  4、人才缺乏

  文化从业人员与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缺乏高层次、领军型的文化人才。

  二、宜章建设文化强县的基本对策

  (一)构建文化价值体系

  树立起“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坚持用抓经济的办法抓文化,用经济招商的办法抓文化招商,以文化品牌引领宜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加大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重点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培养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所有制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开发瑶族刺绣、瑶山彩石等文化产品和“瑶族医药”、“瑶爽”米酒、瑶山熏肉等特色产业;加快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三)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基层文化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质。加快建设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社区文化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全覆盖。强化文化市场监督管理。

  [供稿:宜章县统计局]
[责编:韩建芳]

 

邵阳市局三到位启动服务业统计调研工作

湘西州三举措扎实开展服务业核查工作

做大做强新邵县服务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8月份株洲市限额以上服务业稳步发展

益阳市1-9月限额以上服务业发展特点及建议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