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动态
人事厅副厅长易仲民等一行到醴陵市调研省8件实事工作
9月5日下午,省人事厅副厅长易仲民等一行在株洲市人事局领导的陪同下就省8件实事工作到醴陵进行调研。
醴陵市市委书记谢清纯同志,等市级领导,省8件实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实事工作项目的9个代表出席了调研座谈会。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涛同志代表市委和市政府对我市今年开展省8件实事工作的组织情况、1-8月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的不足和后段工作安排作了汇报。
易厅长等一行对醴陵市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表示将把各单位和代表们的建议和意见带回省政府认真研究。
省八件实事督查组到资兴市检查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执行情况
9月20日,由省统计局八件事实评估办、省保障办联合组成的省八件实事检查组到资兴市检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执行情况,郴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资兴市政府副市长陈忠辉全程陪同检查。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资兴市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情况汇报。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年来,资兴市政策范围内各中小心学校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共获得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41万元,其中按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了175万元,主要用于免学杂费补助和校舍维修改造。资兴市新机制保障资金到位率达到了100%,并全部下拨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资兴市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严格规范教育资金管理,克服了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灾的困难,千方百计筹措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保证了所有学校正常运转、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和无一名学生因灾因贫失学。省检查组深入到资兴市蓼江中学、蓼江完小和市一完小等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查、对财务帐目,征求学校领导及教师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等相关政策的建议和意见。检查组认为:资兴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浓,学校管理规范有序,经费使用合理,教育收费规范,执行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措施硬,学校建设成效显著。检查组对资兴学校分布广,办学规模小,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督查。
醴陵市仙霞镇杉仙店村修路纪实
仙霞镇杉仙店村,大革命时期先后有49位烈士长眠于此,是远近有名的“红色山村”,然而,无路与烂路的境况长期困绕着这个“红色山村”的村民。该村面积3平方公里,19个组、535户共1759人,2005年由原溪水村、杉仙店、团山岭三村合并,村境全为山岭重丘,与株洲县6个村相接,由于位置偏僻,村内交通相当落后,唯一一条乡道株潘公路4.1公里,横贯村境却长年泥泞不堪,村主路路面狭窄、绝大多数村组到现在还没有通公路,甚至有的组连摩托车都进不去。
今年,全市农村道路建设如火如荼,杉仙店村迎来交通建设良机,并被列为市重点帮扶单位。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将乡道株潘公路4.1公里和村主道1.5公里进行路面硬化。元月,村支两委召开组长、党员大会,推选出5位老党员、退休人员和村委成员组成9人修路指挥组全面开展道路建设工作。经过几个月路面基础工作,全村投资3万多元,湾道改直19处,6月初完成村主道路基拓宽。6月中旬路面水泥硬化紧锣密鼓开展起来。经初步预算,总投资超过百万,株潘公路投资80多万元、村道投资26万元,除去上级补助,缺口达60多万元。
怎样组织资金?村支两委首先发动村民捐款。朱家冲组一位84岁的周姓婆婆,膝下一孙,家境不好,筹委会到周婆婆家里作动员,她马上让孙儿周建新到亲戚家借了700元,她跟孙儿说:“修路是为子孙造福,你先借了钱交给村上,我自己编扫帚帮你还钱。”其他村民也几百、上千将筹资款送到修路指挥组……近1个月时间,全村筹集到11万元;村外人士得知家乡修路的事后,也纷纷伸出援手:莲易高速公路收费站干部苏新明组织本单位员工捐集2万元;在外从事工程承包的村民陈建平将拿出1万元;村支书苏先禾老弟、在北京做防水业务的苏先根,为支持修路承诺捐资10万元。市帮扶单位交通局拿出3万、电信局拿出3万、中国农业银行醴陵支行拿出1万;在社会各界全力支持下,道路建设资金取得突破。
在村民们支持下,村道建设飞速推进。经过20多天奋斗,目前已经完成株潘公路2.5公里路面硬化,预计8月底可实现全线通车,村内另外1.5公里主道硬化改造将于9月份启动。
株洲县2007年前8个月省8件实事完成情况
今年省8件实事涉及面广、要求高,全县上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投入、认真组织督查,各项实事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件实事: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建设。全县已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砼路面154.8公里,占全年计划的85.2%;完成通达工程44.8公里,达到全年目标任务。
第二件实事:农村的通信和流通网络建设。 全县新增通电话5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达标;全县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数341人,完成目标任务72%;全县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建设已建成41家农家店,完成目标任务78.8%。
第三件实事: 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到全年目标。 全县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100%,达到全年目标。
第四件实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6所,已有9所竣工、3所基本完工,其余的已完成全年计划工程量60%以上;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比率达到100%。
第五件实事: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新建城镇廉租房工程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1.6%;全县已建成沼气池2101口,完成目标任务70%。全县已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81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0%。
第六件实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城镇“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拨付到位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拨付到位率100%;全县计划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2所已竣工。
第七件实事: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指标。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4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7.1%;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82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85%;全县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3.9%。
第八件实事: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工作已100%完成调查登记工作;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困难扶助金发放工作已100%完成调查登记工作;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已100%完成摸底调查。
到8月底止,省8件实事19项指标有16项指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0%以上。
苏仙区提前发放“两扶”金,受助对象乐开怀
为了更好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提前完成八件实事工作任务,在国家、省、市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尚未下拨的情况下,郴州市苏仙区人口计生委主动与区八件实事考核办和区财政局取得联系,提出了提前由区财政垫付资金的申请,取得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区财政局的配合,于8月22日把资金足额拨付到奖扶专项帐户,并于8月底全部存入对象个人存折。2007年苏仙区共垫付资金16.44万元,全区252名农村计生奖扶对象和22名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对象于8月底提前领取了奖扶资金,资金到位率达100%。
双清区千名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有望
为认真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推进双清区农村低保工作进度,确保农村低保资金按时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7月3日上午,由双清区民政局主持召开了农村低保工作紧急会议,部署了当前农村低保工作。
目前,双清区农村低保正值起步阶段。区民政局严格按照“低标准起步、窄范围施救、逐步拓展”的原则,推广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乡、镇将对辖区贫困农村居民进行详细摸底逐级评议,调查审核,最终由区民政局审批认定。对因病、残、年老体弱等造成家庭缺乏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及其它特殊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将分别按不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和25%二档次获得补差救助。从今年7月份起,我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的683元/年,提高到720元/年,保障人口比例由0.7%扩大到1%,月人均保障水平将争取达到30元。据此,区民政局每季度将发放近7万元低保资金到农村低保对象手中,近千名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有望得到改善。
双清区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近两年以来,双清区牢牢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两千余万元,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引领群众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加速奔跑。截止2007年6月底,全区累计完成通村公路通畅工程项目38个计71公里、通达工程22个计46公里、建成高崇山、渡头桥2个农村客运站;几条管养县道的油改水泥路大修工程正准备开工建设、数十个通村公路通畅工程项目建设正在顺利推进、沿线群众期盼已久的渡头桥至光辉公路改建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
毋庸讳言,由于公路建设前几年欠帐较多,该区交通设施还存在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等不少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形象地称之为“灯下黑”,很不适合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灯下黑”问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切实加大交通投入力度,加快交通建设速度,区委李斌书记、区政府蒋伟区长、朱勇副区长多次深入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为全区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解决了很多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关键是资金筹措问题。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扶持的同时,该区采取区、乡、村及社会各界四轮联动的办法,积极破解修路资金短缺的难题。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区财政对通畅工程中县道的缺口资金全额支付,通畅工程乡、村道分别按1.5万元/公里、1.0万元/公里的标准实施“以奖代补”;二是发动受益群众筹资。组织受益群众以“一事一议”方式,通过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的模式加大投入;三是动员社会各界筹捐。采取向本地在外工作、经商的能人写信、打电话,以及为捐资修路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修路,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区交通局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进度中,紧紧围绕“修建质量优良的农村公路”这一总体目标,成立以分管工程副局长为组长的“双清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组”,对全区农村公路在建项目实行全天候巡查指导,并对乡、镇、行政村农村公路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工作中始终支持严格把好“四关”:即把好道路建设标准关,把好施工队伍资质关,把好质量责任关,把好工程管理人员的清正廉洁关,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大修农村公路、服务农村公路”的热潮正在全区上下长盛不衰,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区域内农村公路网络的形成指日可待。
★ 工作交流
“两免一补”惠泽两万学子
9月3日,双清区渡头桥镇井泉村2组贫困学子赵钰学高兴地捧着免费的教科书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至此,双清区像赵钰学这样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交教科书费和享受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2万余名学子,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实惠。
双清区现有中小学校44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4所,城市中小学12所,县镇中小学8所。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农村小学8115人,中学1985人,县镇小学4921人,中学2368人;城市低保子女中小学生542人,享受免教科书学生中小学生共1988人,享受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学生156人。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并专题研究和部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区教育局迅速召开全区校长和专管员会议,调查、走访社区居委会、村场和居民群众,了解和界定贫困学生、免教科书学生、贫困寄宿生活费补助学生、城市低保学生情况。同时,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抽调6名懂教育、懂业务、有责任感的人员组成办事班子。区财政局根据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和免学杂费标准,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所需金额全额纳入本级预算,并在农业银行设立“新机制”专项资金特色专户,杜绝先免后补现象和截留、滞留、挤占、挪用行为。此外,双清区还将免学杂费政策实施情况和学生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据了解,新学期以来,区财政局共拨出保障机制经费206万元,区教育局按农村小学生每生每期100元、中学生每生每期137.5元,县镇小学生每生每期115元、中小学生每生每期152.5元,城市低保小学生每生每期115元、中学生每生每期152.5、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期100元标准已全部拨付到位
新田县城镇就业工作力度大 “8件实事”指标任务提前完成
今年以来,新田县加大了城镇劳动就业工作力度,通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城镇劳动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元至8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3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9%。对城镇零就业家庭进行就业援助63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26%。
完成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 全年指标任务是落实好全县“8件实事”的工作之一,该县劳动就业部门把办好这两件实事作为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更好、更快地把本部门承担的“8件实事”工作办好,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把指标分解到部门、股室、社区和具体责任人;其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送技术下乡,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第三,通过“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外地老板来新田办企业,扩大本地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第四,通过创业培训和提供小额贷款等措施,积极培植一批本地的中小企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岗位;第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度,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把收集的信息通过室外电子显示屏、公告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发布,为失业人员提供快捷的就业服务;第六,对零就业家庭,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每一名职工联系一户零就业家庭,帮助学技术,联系适合的工作岗位,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