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统计局计算中心是承担各种普查数据处理的主要力量,组织实施过人口、工业、农业、三产业等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一次普查数据处理都运用了时代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普查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现在是计算机网络时代,本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创今后在计算机网上进行普查数据处理的新时代。
一、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普查信息处理是时代的需要
从1990年到2003年,经历两次人口、两次基本单位、一次工业、一次三产业和一次农业普查,其中1996年以前,普查数据处理以微机起步,微机的主要作用是替代传统算盘和机械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相对人工虽然提高了普查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由于微机只是单纯计算,普查信息的采集、预审、传送、储存、查询还是传统人工方式,普查的数据处理仍然处在周期长、效率低、耗财费力的局面。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处理采用光电扫描和微机异步通讯等新技术,与以往普查比,提高了普查数据的采集速度和数据的准确率,减轻了人工录入的体力强度。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时,计算机应用刚跨进网络时代的门坎,普查数据处理是在一个简易局域网环境下进行的,由于有微机局域网,高档高速扫描仪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普查数据录入时间由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个月缩短到3个月。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后,统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力度加大,至今,以各级统计局为中心的局域网建设已基本完成,国家、省、市统计专用广域网已经开通,县(市、区)统计局通过互联网上联地市统计局,横联起报单位,初步构成了统计信息交流平台。网上应用如兴办网站、网上办公、网上直报、网上信息查询等正在不断完善。首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发生在统计计算机网络时代,普查数据的采集、审核、上报、数据入库、汇总、制表、评估、查询完全能够在网上进行,从这次普查数据处理开始,真正把普查数据处理引入网络时代。
二、 普查数据处理在网上进行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提高信息时效性的需要
普查数据从采集到入库,要经过起报单位填表、普查业务人员预审、原始调查表集中录入、微机审核、查错、改错、汇总、专家评估、建立数据库等多道环节,环节越多,数据处理时间拖得越长,产生再生性差错也越多,其中原始调查表集中录入、普查业务人员预审、查错、改错等环节最容易产生再生性差错。以多次普查数据处理的经验,要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数据处理环节来减少再生性差错。使用计算机网络完全可以达到减少环节,保证数据质量和提高普查信息时效性的目的。起报单位无论是乡镇还是企业完全有条件通过上网直报调查数据,即使是有困难、没有购置微机的企业,也可以花2元人民币通过网吧直报,业务人员的预审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所设审核公式在起报单位进行微机填报时由微机对填报数据边录边审,同时完成调查数据的录入和审核,真正实现数据质量把关在入口。入口数据质量有了保证,数据处理就能够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工干预,防止产生再生性差错。过去一次普查需要2至3年,其中数据处理至少1年,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时间缩短,数据入库提前,普查信息的时效性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 网上进行普查数据处理可以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网络的应用可以保证普查数据质量,提高普查信息时效性,反过来普查数据处理也可以完善网络软、硬件,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的优良传统就是以用带建设,以用促建设,普查全面使用计算机网络,使用中可以发现现有网络存在的缺陷,也可以检验网络普查软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如果发现网络的缺陷,通过修补能使现有统计网络更加完善。如果网络软件编制有问题,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既能提高统计系统软件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普查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编制经验。统计系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发展坎坷,尤其是网络方面的运用已经没有很多优势可言,如果不利用大型普查的机遇迎头赶上,那只能证明系统内技术人才枯竭难以充分控制和运用网络,造成现有网络资源的浪费。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普查数据处理可以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插上翅膀。
四、 网上进行普查数据处理可以全面推进网上应用
网上进行普查数据处理,将使用网上直报有关技术、后台数据处理有关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有关技术。进行普查数据处理前将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有关技术培训,完成普查数据处理后,有关技术会推广到统计的各个领域,全国将出现一支网络应用的技术骨干队伍,他们将改造现有统计信息网站、完善各专业的网上直报和后台数据处理系统,成功地建设各级统计数据库,通过这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进一步改革传统统计模式,把统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推向新高潮。
[郴州市统计局沈良岷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