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阅读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 > 市县动态
 

近几年新田县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湖南省统计局         2007-10-22 15:29: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了了解新田县农民的生活状况,最近我们深入到全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点,调查民情,了解民意。调查显示,2006年新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4元,比上年增长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4.8元,增长4.9%,农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好转,同时影响农民生活消费和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有待于逐步解决。

    一、新田县农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一)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食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 消费更加讲究营养及合理搭配,农民家庭餐桌日渐丰盛,鸡鸭鱼肉已成为家常菜。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986.7元,比上年增加73元,增长8%;从消费结构看,主食消费支出减少、副食消费支出增加,农民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197元,与上年持平;在副食品消费支出中,农民人均消费蔬菜支出75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387元,水产品及制品支出35元,分别增长15%、7.5%和13%,这表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二)衣着消费趋向于成衣化,向个性化和时装化方向发展 

    衣着是人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农民衣着消费趋向于成衣化,而且越来越讲究质量、舒适、款式和花色,向个性化、时装化方向发展,以往“一衣多季”的消费方式已被“一季多衣”所取代,消费数量增加。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57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购买服装支出31元,增长7.8%,占衣着消费的54.4%,衣着加工费和服务费支出则大幅减少,同时与之相配套的鞋的消费也在不断变换,过去的布鞋、胶鞋和凉鞋,已被各种皮鞋、旅游鞋所替代。

    (三)耐用消费品逐渐增加,用的消费档次提高

    随着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实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激发了农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9台,增长17%,拥有影碟机50台,增长16.3%,拥有电冰箱6台,增长15.6%,拥有洗衣机3台,增长10%。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新三大件”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农家,逐渐取代了以收音机、手表、自行车为代表的“老三件”,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这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家用电器在90年代初的农民家庭是凤毛鳞角的。

    (四)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居住质量提高 

    住房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农村富裕程度的高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直观、最明显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改善住房舍得投入。九十年代后,农村“建房热”开始升温,到2006年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249元,比上年增长3%,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从住房类型上看,人均楼房面积8.8平方米,砖瓦平房面积13.2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6.8%和下降5.6%;从住房结构上看,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4.5平方米,砖木结构面积7.5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6.3%和下降3.7%。调查中农户反映,现在农村有5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红砖平房或楼房。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许多农户对住房进行了装修,使住房更加卫生舒适,有的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或压井水,有的用上清洁能源如沼气,有的使用水冲式厕所,农民居住环境逐渐改善。 

    (五)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增加, 精神生活日渐丰富

    农村居民在不断满足“吃、穿、用、住”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娱乐消遣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下一代教育的培养费用增加。 2006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208.4元,比上年增长5.1%,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上升到11.4%, 其中:购买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58元,增长15.7%;学杂费支出为132.7元,减少24.2%,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农民教育负担减轻。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农民舍得花钱培养子女上大学,就是借贷也要送子女读书,充分体现了农民对下一代人材培养的重视。 

    (六)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工具为农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各种交通通讯工具价格降低,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欲望。电话、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不少农民购买了摩托车,取代了以往的自行车。据抽样调查,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66部,移动电话17部,比上年分别增长27.8%和35.3%;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3台,比上年增长15.6%。200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87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交通和通讯用品支出16.9元,增长12%,交通和通讯服务消费支出70元,增长37.8%,交通客运费37.6元,增长22.5%。交通和通讯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现在政策好,农业税全免,种田还给补贴,特别是国家帮农村修好了水泥路,生产生活出门都很方便,电话手机和摩托车,这些以前城里人的消费品现在进入了农家,生活越来越好了。

    (七)健康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消费增加 

    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吃穿用住上,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农民健康保健意识大大地增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加,2006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93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药品消费支出21元,增长3.8%,医疗费支出72元,增长4.6%。全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有25.87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参合率达到78%,同时农民购买人身保险的也开始多了起来。

    二、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困难,生活消费动力不足,消费水平偏低

    收入决定消费,从农民增收的形势看,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缺少长效机制,收入增长部分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却停滞不前,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消费动力不足。农民消费的增长是低水平上的增长,2001年-2006年新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4%,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4.7%,生活消费支出年均递增8.2%,这是一个不高的速度。200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824.8元的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29元的34.9 %。由于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消费水平偏低,新田县农民生活消费的水平离小康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农民消费升级较慢,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用于生存性消费比重高 

    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中,吃穿住等支出占的比重较高,占全部生活消费的70%以上, 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过高(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看,新田县农民生活质量长期处在温饱阶段,离全面小康标准相差甚远。2001年至2006年,新田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582、0.571、0.564、0.553、0.525,0.541,尚未达到总体小康标准 , 这表明农民消费结构不优,食品以外的消费不足。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处于衣食无忧的生存性消费阶段,而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支出所占的比重较低,除电视机拥有量较多外,其它如电脑、照相机中高档等拥有量还比较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较低。从消费的档次看,农村居民消费目前还处于“新三件”的普及阶段,大宗的耐用消费品价值不过1000元左右。 

    (三)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农民生活消费不均衡,贫富悬殊较大

    2006年新田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之比达到    1:2.86,绝对数为1824.8比 5229元,农民消费各年的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同时农村居民中不同收入水平之间、不同家庭之间生活消费存在较大差距,收入高的农民生活水平吃、穿、住、用消费质量好、档次高,消费观念城市化倾向明显,而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生活水平低,还处在温饱阶段,其消费主要以满足最基本的吃、穿、住、用为主,调查中我们发现城郊地区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盖了楼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质量好,而贫困山区如门楼下乡起头岭村部分农民生活困难,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冲墙房或土坯房,家中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仅仅是解决了温饱,据他们反映,主要是受资源和家庭条件的影响,收入低,入不敷出,有的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有的是因为子女多负担重,有的是因为子女上大学开支大,有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因病致贫,还有的老弱病残、孤寡老人及少数五保户靠借贷和救济维持生活等。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预期支出不稳定 

    目前新田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8%外,其他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相对城市居民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困扰着农民,农民后顾之忧较大,他们感到了预期支出的沉重负担,再加上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影响农民即期消费。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的消费受到了消费环境的制约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造成许多消费品无法畅通地进入农村市场,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欲望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农村商业物流组织落后,流通成本高,商业经营能力弱,市场规模少,销售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影响农民消费。

    三、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消费的增长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产品及产业结构,努力培养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形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中的科技含量。 

    (二)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三)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扩大扶贫的范围,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消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医疗、养老、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保障制度,增加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困难补助和救治措施。

    (四)引导农民合理地消费。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消费习俗,提倡节约,破除奢侈浪费的消费习俗;另一方面要拓展消费领域,丰富精神生活,要鼓励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促进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撰稿:谢贤文  谭克旺)

[新田县统计局 供稿]

 ◎  茶陵县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情况综述 (10-09)

 ◎  从农业普查看农村基层组织的缺失 (10-09)

 ◎  株洲市认真总结数据处理工作 稳步推进普查后续工作 (09-26)

 ◎  株洲市副市长充分肯定农业普查工作 (08-15)

 ◎  株洲市安排部署农业普查后期工作 (07-10)

 ◎  株洲市农普办及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农业普查工作 (06-25)

 ◎  株洲市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初战告捷 (06-06)

 ◎  株洲市出实招 扎实推进农普数据处理工作 (04-26)

 ◎  株洲市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 “三定”促“三好” (04-11)

 ◎  株洲市紧急部署数据处理工作 (04-06)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