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我们常德市武陵区统计局同区普查办先后组织实施了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从统计业务的角度来回顾总结这几项普查,我们感到高标准地完成普查任务,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普查质量控制涉及到普查工作流程各个方面,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但其重点只有一个,就是预防普查大数失控。
任何全国性普查的目的,都是为了弄清某一项国情国力的底数。如1993年进行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目的是摸清全国第三产业底数;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目的是查清工业资产底数及其所有制、产品、行业结构等。这些底数,按各类普查登记表的指标数字汇总,得出的是大量的、丰富的各项数据。但每项普查中的关键大数只有几个。这几个关键大数足以衡量该项普查的成败、决定该项普查质量的高低。如工业、三产业、基本单位普查的“单位个数、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工业为产品销售收入)”,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出生、死亡人数等,就是这几项普查的大数。普查大数愈是接近实际,说明质量控制有效,证明此项普查成功。如果大数失控,如人口普查汇总的总人口与实际相差甚远,又找不出原因;三产业普查单位个数大量漏登,等等。则该项普查决无成功可言,说明质量控制无效,普查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前功尽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普查大数也要“预”,即要预测、预见,绝不能等到普查登记结束,手工汇总完毕,再去衡量大数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如果事先对大数没有丝毫的预计,普查登记多少算多少,万一大数失控,则普查的失误,实在无法弥补。因此普查质量控制理所当然的应当以预防大数失控为重点。我们如何预防普查大数失控?
一、与有关部门协作,搜集普查大数参考数据
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无论开展何种全国性的大型普查,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总是强调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这就为预防普查大数失控,提供了契机。各个主管部门分别掌握着其下属单位的情况、数据。我们就把预防大数失控,放到普查这一社会系统工程框架内来运作,通过了解、运用相关部门的数据,搜集某项与普查大数相关的数据作为参考。如2001年进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准备阶段,区普查办就通过区人民政府领导出面协调,从工商、税务、编制办、民政局、三产业发展办,分别收集所辖单位名录和数据,了解基本单位个数、地域分布,给各乡镇、街道领导及普查机构提供相关数据、特别是名录资料供参考。在普查登记阶段,普查人员对“名录上有单位名称而又未登记的,”要查明来龙去脉,说明情况,防止漏登。这样做的效果很好。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我区法人单位由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的853个增至1356个,增幅为59%;私营、个体工商企业个数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为17606个,比2000年年统的5268个增加2.34倍。省、市基本单位普查办对我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这项普查质量得到认可,区基普办被评为“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之一。近十年来我区组织实施的六项全国大型普查工作,我们都坚持及早动手,从普查准备阶段起,就从与各项普查对象相关的主管部门,搜集与普查大数相关的情况、数据、资料,加以整理,按地域分布,提供给乡镇、街道领导及普查办参考。结果,这六次全国性普查,有五项普查的大数,经本级和上级普查机构进行事后质量抽查,审查、评估,顺利通过。
二、 研究相关数据发展、变化,作出普查大数规模预测
从纵向论,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普查对象的数量也是如此。为预防大数失控,我们尽可能搜集、研究涉及普查对象大数历年(至少10年)数据、发展状况、增减幅度,运用统计预测方法,作出“统计大数规模预测”:例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准备阶段,区人普办早在入户登记前3个月,就根据1990-1999年的人口统计资料,特别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数据,再加上当时流动人口典型调查情况,作出了人口总量、出生死亡人口规模预测:预计2000年11月1日全区总人口在49.5万至50.5万之间,按地域分布,提供给基层领导和普查办参考,用它作为检查对照划定调查小区、登记前入户摸底、检查对照登记进度、登记完毕初步汇总的座标,衡量大数准确程度,分析原因,修正偏差,有效地预防了普查大数失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全区16个乡镇(区)、街道、常住人口为509728人,与统计规模预测平均人数50万人仅多出9728人,占1.85%。作出“普查大数规模预测”,在研究历史数据、资料的同时,我们注意把历史和现实、常规发展与超常变化、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与适时调整等变动因素一并考虑,结合起来进行预测。我区进行普查需要考虑的变动因素有:
(一)新增因素。由于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园、商贸城、高科技植物园等一个个相继建成,从而增加了工业、建筑业、三产业及基本单位数,这些增加对象,无疑应当纳入统计预测范围;(二)区划变动。由于城区连年进行旧城改造、住宅撤迁频繁,不仅带来了常住人口迁移变动,而且与之相适应的二、三产业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统计规模预测不可回避的;(三)基层管理机构改革。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村居委会由小变大,管辖地域的分割、合并等等,引起了普查大数地域分布较大变化。统计预测、划分普查区等,都予以考虑;(四)其他因素。如公安局的人口总数,是户藉人口数,其出生、死亡人数均以登记户口(新生婴儿)注销户口(死亡人口)为准,与普查的“常住人口”口径大不相同。又如私营、个体工商户数,工商管理部门以办理经营执照和进行执照年检户数为准,而不是实际经营户数等等。在进行统计预测时,都必须一并考虑。
三、预防大数失控,要贯穿普查全过程
取得准确的普查大数,是普查成功的关键,是普查各个阶段工作的结果。因此,预防大数失控,要贯穿组织实施普查的全过程,从准备工作一开始就要扭住不放。从近十年开展的几项普查中,我们初步体会到要抓住以下几点:(一)准确地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我们常德城区基层管理情况复杂,城乡结合部位对单位的管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况且历次普查都有“飞地”,不易按街、巷等自然界址划分普查区域。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实地勘界,三方会商、裁决,绘制地形示意图,明确普查边界线,达到划清普查责任,严防登记时漏地块、漏单位,影响普查大数准确程度。(二)层层落实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强调以取得准确的普查数据为重点;各级普查人员责任制的落实,以普查对象登记不重、不漏,普查数据完整准确为标准。(三)把单位清查、户口整顿等弄清普查对象等普查准备工作,作为预防大数失控的重大措施来抓,及早发现与大数预测出入较大的乡镇、街道,通过评审,弄清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及时修正统计规模预测。(四)检查普查各项具体工作,都同时检查大数控制情况。特别是在手工汇总前,要对大数控制状况明确表示是否认同,决定是否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五)手工汇总过程中,及时进行大数评估,经相关领导审查同意后再上报。(六)对普查表进行逻辑检查、编码时,杜绝倾向性差错,防止影响普查大数准确性的逻辑差错和编码发生。
在预防普查大数失控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普查大数统计预测滞后;对个别地域分布数据预测不够准确等。在即将全面展开的全国首次经济普查中,我们要认真总结,吸取前几次普查预防大数失控的经验教训,联系我区实际解决好此次经济普查采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调查原则时,如何做到对经济普查对象的登记不重不漏的问题,同时搞好普查大数(特别是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同历次统计数据的衔接,以便取得完整、准确地经济普查大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