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工业化 > 决策咨询

 

长沙工业与中部省会城市的比较研究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09-26 09:41 ]

 

    近年来,长沙工业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中期发展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为推动力,坚持“兴工强市”战略不动摇,开拓进取、努力奋进,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总体呈现出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协调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涌现了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产品,行业龙头企业,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铝材加工、烟草、粮油乳制品茶叶、精细化工、电站装备、浏阳花炮等12个产业集群初现雏形,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家电三大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具备集群发展的产业基础。本文拟以中部六省会城市工业比较优势分析为视角,对长沙工业经济发展变化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一、中部省会城市的工业发展基本状况

    中部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十五”时期以来,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依托能源资源和传统工业优势,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城市工业方面,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各具一定的发展优势:

    长沙:经过多年的工业投资建设,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已经形成了38个大类、201个小类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既有一大批起支撑作用、优势产业明显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又有众多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整的中小型企业;既有一批基础稳定的传统工业,又有众多极具潜力的新兴工业;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共同领跑长沙工业的格局;培育了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品牌企业,如中烟、湘涂、丽臣、梦洁、加加、振升铝材、同心实业、金生烟花等;孵化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支柱企业,如以中联、三一、山河智能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以杉杉、瑞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威胜电子、金杯电工为代表的输送变电产业,以楚天科技、千山药机为代表的药品机械产业等;引进了一批将长沙工厂作为南方重要战略布局的知名企业,如北汽福田、旺旺集团、娃哈哈等。这一大批骨干企业有力支撑了长沙工业的平稳增长。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六个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初具规模。

    郑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白鸽集团。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南昌: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95%以上,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制造能力。目前已形成汽车、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冶金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家电等五大支柱产业。

    合肥: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地理区位优势,推进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集中,初步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汽车整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五,家用电器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三。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资源性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太钢集团和我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太重集团为代表,已形成了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为支柱,新型材料及现代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与中部省会城市比较

    建国后,长沙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58亿元发展到1960年的12.05亿元;但在随后改革开放前的十几年里,长沙工业一直停滞不前,工业总产值在14亿元左右的低水平徘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沙工业突飞猛进,1991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38.97亿元;2001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34.96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6.06亿元;2007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448.76亿元,2008年登上了3000亿元台阶,达到3230.84亿元。

    (一)工业经济总量比较。2008年长沙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11.3亿元,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位,比排名第一的武汉市少204亿元,比排名第二的郑州市少173亿元;2000-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0%,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位。

2008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工业增加值

城市

GDP

全部工业增加值

规模工业增加值

总量

(亿元)

8

年均

增长%

总量

(亿元)

8

年均

增长%

总量

(亿元)

8

年均

增长%

长沙

3001

14.3

1311.3

17.0

932.8

20.5

武汉

3960.1

13.8

1515.7

16.3

1388

18.8

郑州

3004

14.0

1484.7

17.3

1223.7

20.0

南昌

1660.1

14.9

681.6

18.0

543.4

22.5

合肥

1664.8

15.6

654.9

18.7

606.3

21.4

太原

1468.1

13.2

621.4

14.7

581.1

19.2

    (二)工业产业结构比较。长沙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也是长沙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实现了轻重工业实现协调发展。建国初期,长沙工业以原始的轻工业为主,经过60年的发展,轻重工业比例日趋协调,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1.6%,武汉、郑州、南昌、合肥、太原的重工业占比分别为83.0%、79.0%、52.5%、62.8%和93.4%。

    (三)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比较。近年来,长沙在“兴工强市”战略的带动下,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四成以上,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首要支撑。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8%,到80年代初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上;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2002年则降到了最低谷,自2003年开始逐步提升,2008年上升到了43.7%。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1979-2008年,长沙工业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39%,其中贡献率最高的1989年达95.6%。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快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牵动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变化对GDP增长速度的变化影响极大。1979-2008年,长沙工业增长与GDP增长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规律。

    1、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比较。2008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7%,在六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低于郑州市5.7个百分点。

    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2008年,长沙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1%,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与其它城市比较来看,长沙工业的贡献率排第五位,比排名第一的南昌市低20.5个百分点。

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城市

GDP

(亿元)

工业

增加值

(亿元)

工业增加

值占GDP

比重(%

GDP

增长率

%

工业增

加值增

长率

%

工业对

经济

增长的

贡献率(%

长沙

3001.0

1311.3

43.7

15.1

19.2

44.1

武汉

3960.1

1515.7

38.3

15.1

18.2

45.9

郑州

3004.0

1484.7

49.4

12.2

15.6

60.2

南昌

1660.1

681.6

41.1

15.0

25.5

64.6

合肥

1664.8

654.9

39.3

17.2

22.7

51.6

太原

1468.1

621.4

42.3

8.1

2.6

13.7

    三、长沙工业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比较优势

    2000年以来,长沙认真落实“兴工强市”战略,积极创新工业发展模式,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提升工业综合管理能力,工业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规模工业企业大幅增加,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工业企业成长快。长沙规模工业户数由2000年的657户增加到2008年的2091户,净增1434户,净增户数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武汉市多377户,比合肥、郑州、南昌、太原分别多434户、808户、1037户和1302户。规模企业的增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模以下企业的成长,另外一方面是新建新投产企业的增加。这说明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抓工业、谋工业的成效显著,同时也说明长沙成为了工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摇篮。

    (二)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集群,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共有规模骨干企业30家,主要产品为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杆、混凝土搅拌机、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布料两用机、压路机、摊铺机、汽车起重机、静力压桩机等14个品种系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已具备年产五种车型4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现有规模企业94家,主要有长丰越野车、北汽福田轻卡、陕汽重卡、美的三湘客车、众泰轿车五大汽车整车和中联、三一等特种车生产企业及汽车发动机、车桥、电器、CVT自动变速器、电子仪表、汽车车身、汽车内饰件、汽车模具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并有湖南大学等一批国家、省级汽车产业科研院所技术支撑。2008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长沙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健、快速的增长态势,有力地拉动了长沙工业经济的发展。2008年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66.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四、长沙工业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比较劣势

    长沙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它中部省会城市特别是武汉和郑州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2008年末,长沙规模工业企业户数为2091户,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三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武汉市2281户、郑州市2247户;其中大中型企业长沙共有145户,排名第三,位居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郑州市(298户)、武汉市(282户),可以看出长沙规模工业企业的户数与武汉、郑州差距不大,但大中型企业户数远远小于武汉市和郑州市,仅略多于合肥和太原市。从规模工业的户均水平来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户均水平为0.44亿元,位居第五位,仅比最后一位的合肥市高0.01亿元。从企业的产值规模来看,2008年长沙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产值在50-100亿元的企业1家,10-50亿元企业19家,1-10亿元企业345家。

    (二)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效益稳步提高,为地方和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8.2亿元,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位,比武汉、郑州分别少3119.5亿元和1731.8亿元,差距甚远;实现利税544.5亿元,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位,比排名第一的郑州少156.5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武汉少131.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02.3亿元,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三位,比排名第一的郑州少240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武汉少97.2亿元。

    五、加快长沙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沙工业经济发展增速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为切实帮扶企业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1、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骨干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项目的贴息、补助和风险补偿等,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发展名牌产品,对新获得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

    3、扩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企业信贷业务。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为生产配套企业办理保险理赔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二是着力扩大资金供应,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制约。要高度重视资金链安全,尽快建立由金融机构参加的政府应急保障机制,完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防止个别企业的问题向整个产业链扩散。三是鼓励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银行、担保等融资服务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搭建多元化的资金供需交流合作平台。四是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扶持。五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进银企合作。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银企洽谈活动,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尽量放大为企业贷款担保效应,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工业经济的发展要依靠优势产业支撑,我们要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积极推进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要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带动、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和提升。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努力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整体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

    2、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特色经济格局。依托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制定工业生产布局规划、产业导向目录及产业集群规划纲要。规划应当具有预见性、操作性和持久性,规划决策要走在优势产业发展之前,起导向引领作用。首先是因地制宜。打破行政区划和不同所有制的限制,以产业区位配置区域优势经济。其次是适度错位。工业园区应根据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条件确定不同的主导产业,要防止像挤独木桥那样搞趋同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搞恶性竞争,多选择带有地方特征和比较优势的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整合协调,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优势互补,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中心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3、制定鼓励政策,形成导向明显的激励体系。一是政策导向调节。将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向优势主导产业倾斜。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凡是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和项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先行建设好区域路、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商务、物流、生活服务设施。三是人才智力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应出台鼓励政策引进大批人才为优势特色产业服务。

    4、突出产业招商,提升优势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通过产业定向招商,引进规模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明确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招商政策上实施产业差别化特殊政策。培育有支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集聚式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采取多种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5、构建服务平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机制,着力打造和完善研发创新、人才培育、担保融资、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平台。一是建立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按照行业,特别是重点行业设立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某一行业的最新市场走势、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情况。二是完善技能培训平台。充分发挥长沙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各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紧缺技术型人才。企业也要主动与高校、职校、科研院所挂钩,政府可以帮助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引进高技能研发人才,为长沙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产品创新、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服务。三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难题,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出台指导性意见和政策,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四是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各行业商会、协会,提高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同时抓紧推广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建成集产业信息发布、产品信息展示、企业信息宣传、网上交易、技术交流、人力资源、招商引资等业务的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门户网站。

    6、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优势产业的影响力。要扩大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总量,尤其是要发展多数群众能创业就业的特色群体经济,迅速实现规模总量的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对外要注重特色产业文化宣传,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调整等内容。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一方面要扶持优势主导产品,另一方面要培育对长沙长远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品;在技术结构调整上,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适当发展高新技术;在组织结构调整上,一是发展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整体优化中小企业;在区域结构调整上,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以集聚布局为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落实专门机构负责,运用行政法规和经济手段进行指导和协调,制订统一、规范的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办法。其次,加强规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将全市工业产品划分为鼓励发展的产品、改造提高的产品和限制淘汰的产品三类,以此作为产业发展、项目审批、金融机构贷款安排及实行相关优惠政策等工作的基本标准,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逐步调整规划。第三,制订扶持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第四,加强管理跟踪。建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动态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对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督。此外,要借助各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

    2、加大技术进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升级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施名牌战略,使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一,加快在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第二,加强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实行技术改造。要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尽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竞争力。第三,以技术创新优势企业为重点,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鼓励企业从一般引进吸收向消化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方向发展,使企业从普通生产向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取得高额知识产权垄断利润转变。第四,把建立科技开发中心放在突出位置,引导企业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大型骨干企业要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要争取进入国家级或省级行列。

    3、加大扶优汰劣力度,以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有进有退、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方针,加大力度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有效益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成为上市公司;对一批有一定净资产,且生产经营较好,产品有销路的企业加大改制力度,进行出让和嫁接改造;对一批目前比较困难的企业进行并购、拍卖,盘活存量资产;对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发展无前途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一批污染严重、能耗高、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实行关闭,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体制创新、结构优化、整体实力提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各具产业特色、产品质量优良的中小企业群,形成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特色产业成长壮大,大中小企业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业项目。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引进工业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在产业导向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要放在改造提升长沙优势支柱产业和对未来工业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产业上。要重视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产业层次。在招商引资策略上,要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招商引资区域上,继续坚持“市外”即是“外”的策略。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努力实现从政府招商为主转向企业招商为主,从综合性招商为主转向专业性、行业性招商为主。要围绕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积极谋划新一轮工业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工业投入的新突破,提高新上项目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扶文武]
[责编:谭兵农]

 

石门县:正视规模工业发展中的困难

桃源县部分中小工业企业受困融资难

常德市:公布2008年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

怀化:新型工业化考核排名靠后 主要差距在哪里?

石门县工业六十年发展回顾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