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展的经济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宽,涉及领域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准备时候短,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难度大,而这次普查的意义和责任更是十分重大。因此,如何进一步理清经济普查工作思路,落实经济普查的工作责任,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经济普查工作,确保经济普查工作的圆满成功,就成为每一位经济普查工作者,尤其是经济普查组织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本文拟就这次开展经济普查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主要举措、组织模式等方面,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们探讨。
实践告诉我们,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对"路",工作就顺利,思路不对"路",工作就会走弯路。思路决定工作的方向、进度和质量,也体现工作的效果和水平。在确立工作思路,把握工作大势时,我认为,一定要立足基本点,抓住关键点,主攻困难点,占领制高点,找准结合点。即应当把围绕第一要务(统计为发展服务),服务第一要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这次经济普查的关键点来抓;把普查机构人、财、物的保障,普查组织协调和普查队伍组建培训,作为困难点来主攻;把普查的数据处理、普查成果研发应用工作作为制高点来抢占;把创新机制,统筹兼顾,从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最佳结合上来把握。
一、立足基本点,紧扣一个中心,开展全方向思维。
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这不仅是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市情、市力调查。普查的结果,对各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整个经济普查的组织实施,必须立足这一基本点,围绕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务来展开,并贯穿于单位清查、普查登记、数据处理、成果研发应用等经济普查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各环节之中,把它当作经济普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落实,把各级领导、各部门、各个单位对经济普查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方面来,以此来凝聚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住关键点,建立两大体系,进行全过程控制。
经济普查是一项较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保证实现这次普查工作的最终目的,必须建立健全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体系和业务质量保障体系。这既是历次普查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首次经济普查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还是这次普查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所做出的现实选择。经济普查的组织指挥协调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普查工作机构,配备强有力的业务骨干,健全经济普查的组织网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组织手段,强化工作调度,从组织落实上确保普查工作有序、高效、顺利地进行,为经济普查保驾护航。经济普查的业务质量体系,要求强化数据质量意识,规范普查行政行为,建立普查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完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普查数据质量全程跟踪监督和业务考核工作机制,发挥各业务管理领导和专业统计人员分兵把口的业务技术特长,从普查技术上确保普查数据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主攻困难点,把握三个层面,进行多层次落实。
经济普查是我国调整普查项目和周期后开展的第一次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将涉及我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除农业以外的19个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经济活动单位,相当于以往四个普查工作量,时间跨度三年,其难度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的。
作为地市级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必须把普查机构人、财、物的保障,普查组织机构协调和普查队伍组建、培训作为困难点来攻,必须把握好各级政府、市直各部门、市统计局及内部专业科室这三个层面的责任分解与落实,从株洲市前段工作实际来看主要是: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市直责任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普查工作进度、质量、效果与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普查工作定期报告制度,政府对经济普查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制度,普查工作政府通报制度,部门联络员制度等,保证普查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
四、攻占制高点,注重四个层面,实施多角度拓展。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普查数据处理和普查成果研发是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普查数据处理不佳,评估不准,则往往使普查的多方投入付诸东流,普查成果不能很好地开发应用,则失去了普查应有的效能。
1、运用行政手段,搞好普查的市场化运作。 据初步摸底,我市目前有2万个法人单位和10多万个个体经营户。要使普查数据真实准确,普查队伍的组建与社会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可运用行政手段,明确责任,层层考核。运用市场化运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要求,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进而广泛招聘社会人员中具有统计、会计、经济管理等知识的人员,加入普查员队伍,这是搞准普查数据的基础。
2、运用法律手段,确保普查基础数据。 依法普查是这次经济普查的显著特征之一。一方面,要加大普法宣传,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依靠法制力量,为经济普查保驾护航,对普查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以保障普查数据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将普查对象是否参加经济普查、普查表填报质量与工商、民政、质监等部门的年检工作挂钩,对不参加普查或普查表填报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年检不予通过。
3、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抓好普查数据处理。 针对普查数据实行在线处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数据处理系统是普查赋予我们的重大职责。在数据处理配备上,要对设备、人员素质、技术和管理多方加强和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对县区的技术指导。在制度上,要落实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各专业中的统计技术力量,层层把关,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4、运用综合手段,搞好普查成果应用开发。 针对以往普查成果在研发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发展周期,结合本地实际,撰写全方位、高视角、多层次、质量高的分析文章,充分挖掘普查信息资源,为党政领导、各级各部门提供优质服务。
五、找准结合点,搞好五个统筹,推进多方面协调。
经济普查是我国有史以来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组织协调最难、技术要求最高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使我们面临普查协调难、经费筹措难,队伍组建培训难,公众理解配合难,单位摸底清查难等诸多困难,需要我们在普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环节、各阶段精心策划,统筹兼顾,在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合上,找准最佳结合点:
1、普查工作与普查经费统筹安排。既要安排部署好普查的各项工作,又要狠抓普查经费及物资保障的落实。
2、普查组织与普查责任统筹落实。既要抓好各级普查机构人员的落实到位,同时要把普查责任落实一并跟进。既要发挥好块的(县市区)的普查积极性,又要调动职能部门的普查积极性;既要发挥编制、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业务辅助职能,又要发挥经委、计委、贸易、运输、个私等行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
3、普查工作任务、进度、质量与成果研发应用统筹考核。
4、普查工作组织模式块与条统筹组织。按照国家实施方案,普查总体模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但经济活动纷呈复杂,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使得这次经济普查中必须探索一些具体组织模式,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模式,进行细化。如对于个私经济发达,专业市场非常集中,经济活动复杂的普查小区(街道、社区),可以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块中抽条,责任明确"的组织模式,把普查小区(街道社区)中的专业市场抽出来由市场管理机构单独进行普查登记,然后把普查表又返回到普查小区(街道小区)中形成总体资料。对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的县区,也可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普查工作。这样,既减轻了街道社区的普查工作压力,又达到不重不漏的目的。
5、日常统计行为与普查工作统筹兼顾。这既是经济普查特点决定的,又是日常统计现实所要求的。在统计局内部,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经济普查工作与日常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日常统计工作中抓好经济普查工作,在经济普查工作中强化日常统计工作,把经济普查与日常统计有机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
(二)处理好履行经济普查职责与履行统计部门岗位职责的关系,做到一岗双责,两落实。统计局相关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全局意识,以经济普查为已任,全力以赴,恪尽职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为圆满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处理好贯彻经济普查实施方案,与贯彻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关系,做到一归口,两统一。要严格遵守经济普查办法、实施方案,严格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制度,严格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好普查数据与日常统计数据的衔接工作,决不允许出现顾此失彼,工作推诿,数据"两张皮"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普查中,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统计技术优势,严把普查数据质量关。尤其是要搞好普查数据处理及普查成果研发应用。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普查工作经验教训值得总结,需要引起这次普查的高度重视。普查资料成果不能很好地开发应用,就不能发挥普查应用的效能,普查工作也就成为不必要,可搞可不搞。因此,这次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不能再出现过去普查工作的情况,虎头蛇尾,善始不能善终。这一点,需要在这次普查工作中加以改进,要特别注意搞好普查资料研发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普查工作应有的效果。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及其存在进行深层研究,组织攻关,联合开发,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达到这次经济普查的目的要求,体现这次普查工作的效能作用,同时为今后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打下基础。
[株洲市统计局信长华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