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全国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这次普查融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项内容于一体,是新世纪统计部门迎来的一场重大战役。为了配合本次经济普查工作的开展,按照株经普办[2004]5号文件精神,本文就普查登记的取数方法与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希望通过对普查中核心问题的透析,以点带面总结以往普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探讨新时期普查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一、如何正确认识普查 目前,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有很多,各种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施条件。本文所说的普查属于统计中的专门调查方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如我国所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普查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与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其他调查方式相比,普查所取得的调查资料更加准确、全面、系统。 二、普查登记的取数方法 ㈠普查登记取数方法。做好普查登记的取数工作是保证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普查登记的取数方法分为询问(采访法)、直接观察法以及报告法三种。 一是询问法是指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被调查者发问或征求意见来搜集所需普查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一般要对所要了解的问题列出调查表或问卷。采用此法时,调查人员应注意:所提问题确属必要,被询问者有能力回答,询问时间不宜太长,并注意询问时的语气、措词、态度、气氛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沟通,信息直接来自于被调查者,消除了调查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缺点是当被调查者不愿配合调查时,调查效果较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采取的普查登记方法即为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由普查员按照普查表列出的项目逐户逐人询问清楚,逐项进行填写。 二是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到调查现场,直接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从而获得普查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直接观察法是询问法的有利补充。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向被调查者发问,在其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从旁观察。其优点是被调查者的意见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收集的信息来自客观实际,准确性较高;成本低,用途较广,技术要求不高。缺点是观察到的只是一些现象,了解不到被调查者内在因素的变化,调查人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的判断,往往又受调查人员主观因素影响。 三是报告法是利用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提供普查资料的调查方法。如普查员从被普查单位统计资料和会计资料中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的行为就是报告法。该种方法要求普查员专业素质较高,必须对会计方面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要比较了解,才能正确的取数。 ㈡影响普查登记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是覆盖面的误差。普查采用普查地图界定普查区域,普查员如果在操作中对本区域范围出现理解偏差,就会导致出现遗漏单位、遗漏地区的情况。此外,搞准普查对象也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 二是技术性的误差。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对被调查人的提问不当,造成被调查者对指标理解产生偏差,或者被调查者记忆不清等诸多原因,都会直接影响普查登记的取数准确。 三是记录失误造成的误差。一些地方有个别普查员,因业务素质不高,对普查中填报表格的指标理解不透,加之责任心不强,使普查登记失误出现误差。 四是故意虚报瞒报造成的误差。在普查中个别地方宣传不到位,少数的群众出现虚报瞒报现象。如人口普查中部分群众对人口普查政策理解不透,出于观念上和利益上的考虑,不愿申报死亡人口,不愿登记超计划生育人口,影响了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三、做好普查数据质量控制 质量是统计数据的生命,高质量的普查数据就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普查对象客观实际状况的数据。普查数据的质量好坏,是决定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确保普查工作的成功,就必须树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思想,在普查中的各个环节采取质量保障措施,让各个环节做到相互呼应和衔接,达到全面控制数据质量的目的。 ㈠普查前期准备阶段 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好象从表面看,没有直接涉及普查的数据质量,但实际上,准备工作做的好,会为普查工作后面环节的数据质量控制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 1、严格把好普查员选调和业务培训关。普查员和指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普查登记取数的质量。 普查中选调普查员和指导员的原则应为:一是要综合素质较高、作风正派、群众信誉度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二是要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三是要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原则上每二个普查区配备1名辅助调查员,每一个调查小区配备1--2名普查员。对普查员和指导员要精心组织,按照分级分批培训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培训方案,保质保量搞好培训,所有普查员和指导员必须经过考试合格,业务素质必须达到标准,掌握了普查的程序和办法后,才能上户进行登记。 2、划清界线,划分普查区、调查小区和绘制地图。普查登记是按照地域的原则进行,普查机构要与建设、规划、房地产主管部门加强协调,组织好基层业务骨干,沿各单位的边界,实地勘察,特别对"交叉""插花""三不管"地段,进行重点落实,绘制出准确、无误的普查地图,切实做到边界清楚,不重不漏,为普查员上户登记打下坚实基础。 3、加大普查宣传,使普查家喻户晓。普查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普查机构要多动脑筋,在社会宣传上狠下功夫,各级普查机构和宣传单位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彻底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让他们知道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普查深入人心,积极配合在全区上下形成良好的普查社会舆论氛围。 4、做好普查试点工作。试点既是普查全过程的预演,又是对普查方案及普查的各项组织安排进行检验的重要阶段。试点不仅要摸索和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普查的试点单位,试点过程中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流程,进行实战演习,从摸底到手工快速汇总,全过程实践一次,在理论上没有完全弄懂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得到解决,据此对普查方案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㈡普查登记阶段 普查登记阶段的数据质量是整个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最后落脚点,因此尤为关键,应抓好以下几点: 1、实行调控进度的办法加强监控。普查质量检查组应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深入到各个调查小区,控制普查员的普查登记进度,防止只求登记的数量而忽略了登记的质量,还应按照人工逻辑检查规则,抽查每一名普查员填写的普查表有无差错,并要求普查员将差错据实改正。对出现差错较多的普查员,经与普查指导员研究,有权要求该普查员重新登记,以保证把差错消灭在基层。质量检查组还应按照普查表格填报标准的要求,检查普查员是否严格按照抽出的调查范围进行调查,如发现随意改动的情况,应立即纠正。如:荷塘区在人口普查中,每天只允许每个普查员登记15张表,要求对流动人口居住的地方采取一看二问三调查的方法,先看《户主姓名底册》,二问左邻右舍,三到派出所了解,防止人口漏登现象的发生。 2、认真组织复查。复查是保证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复查工作重点包括对填写的有关表格进行核对,核查总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普查表项目填写是否正确、规范。复查工作采取大清查、自查、互查和重点督查等多种方法进行,复查方法采取专项和交叉检查相结合进行,除普查员负责对有关普查表格自行复查外,被普查单位还要组织普查员进行集中复查。各级普查办要组织人力对普查表进行全面验收,差错率高于2%的,要退回被普查单位进行复查,直到合格为止,力争把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 3、制定考核评比办法、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制定普查目标管理制度,把普查的各项工作全部量化、分解,折算成分值制,落实责任、加强监控,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如:荷塘区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将人口普查的具体工作按1000分折算,在三乡、三办开展人口质量竞赛活动,按考核得分高低设立一、二、三等奖,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准备工作阶段、调查摸底阶段、现场登记阶段、手工汇总和编码阶段等环节,分别对三乡、三办进行了4次检查考核和评分,严格把好了人口普查工作的质量关。 ㈢普查数据处理阶段 在数据处理阶段加强数据审核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数据处理阶段审核改错的工作很繁重,在这一阶段要广泛应用人机结合的审核模式,即普查表经过简单的规范性检查后,尽快录入计算机,通过有经验的业务人员与计算机有机结合的审核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阶段,应重视二方面的工作: 1、普查的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普查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普查的调查时间集中,这就要求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特别是县区级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否则县级普查机构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在掌握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上,业务人员与计算机不能很好地结合将严重影响数据处理的进程和质量。 2、计算机审核程序应尽可能细化。计算机审核是将一些逻辑关系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完成审核,计算机审核程序越细化,就越能缩小人工审核的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业务人员去判断和审核一些重大问题。
[株洲荷塘区计划统计局吴莉华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