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城镇发展加快推进
1、城镇化步伐由慢而快提速。按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在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8年里,湖南城镇化率由14.21%升至18.03%,平均每年仅提高0.48个百分点。在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10年里,全省城镇化率从18.03%提高到29.75%,年均上升1.17个百分点,发展有所加快。200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提速。2003-2006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8个百分点,到2006年达到38.71%。2006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到2619.9万人,比2002年增长23.5%,年均增长5.4%,明显快于全省总人口年均增长0.5%的幅度。
2、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为主逐步向内涵提升过渡。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湖南省城镇化的推进主要通过实行县改市、乡改镇,并降低城镇建制标准,以此推动城镇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镇人口的急剧扩张。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城镇化的发展在继续扩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城市的内涵,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2003-2006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81.47亿元,年均增长29.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748.2亿元,年均增长23.4 %。“十五”期末,全省29个设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九五”末扩大233.66平方公里,新建道路1239公里,新增供应家庭用液化石油气能力166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日,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695吨/日。

3、城镇化进程自东而西逐步向全省加速展开。湖南城镇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现东、中、西三个明显的不同地带。党的十六大以来,城镇化的进程呈现出以东部城市群为依托,逐步向西部加速展开的特征,凸显出“一点一轴二带”的发展格局。“一点”,即长株潭城市群。包括了1个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15个县级市(区)和181个建制镇。2006年,长株潭3市的城镇人口662.3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5.3%,城镇化率达到51%,比2002年提高8.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一轴”,即沿107国道呈南北向的城镇发展轴,北达临湘,南抵郴州,平均相距不足70公里。“二带”,一是沿320国道和湘黔铁路呈东西向的城镇发展带,二是沿长沙经益阳、常德,到张家界、吉首的高速公路。通过“一点一轴二带”,串联了全省20个大中小城市,约占了全省设市城市的70%。
二、城镇体系趋于合理
1、长株潭城市群快速崛起。省会长沙和相邻的新兴工业城市株洲、湘潭,正在加速推进一体化,努力成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的现代城市群。3市经济一体化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中,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已编制完成,成为世界银行在中国首批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的两个城市群之一。2006年,占全省国土面积13.3%的长株潭3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6.3亿元,占全省的37.3%;固定资产投资1503亿元,占全省4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亿元,占全省的42.5%;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占全省的60 .9%;财政总收入379.2亿元,占全省的42.6%。
2、中心城市实力增强。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各市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区域中心城市。2006年末,湖南13个地级市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发展到93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8%。2003—2006年,其城市人口年均增长3.3%,远远高于全省总人口年均0.5%的增速。依托这些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全省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从单个城市建设转向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发展,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京广铁路沿线6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和郴州已成为湖南经济优先发展区域带。2006年末,京广铁路沿线6市城镇人口数量1343.1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1.3%,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
3、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末,湖南有16个县级市、72个县城和1091个建制镇,形成了一批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近两年来,全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随着各项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并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据对平江和衡阳两县的调查,近两年其市政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均在1亿元以上,进行了县城天然气管道、广场绿化改造、自然水管网扩建等城市设施建设。县城新增外来人口90%来自农村。其中,70%来自本县周边农村地区。带动了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
三、城镇功能日趋增强
1、城镇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末,全省13个地级市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8.3%,所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3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其中,京广铁路沿线6市经过10多年的发展,沿线6市优先发展带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区。2006年6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省总量的64%。城镇化的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科技,支撑着湖南省工业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昔日一个县级城镇的基础上,通过建设20万吨日供水能力、8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32万千瓦日供电能力和20万门通信装机容量等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2006年,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57家,全园区创造的增加值达到153亿元,已经超过当年湘西自治州全州的地区生产总值。
2、城镇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其自身强大的群体消费,也为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据对长沙市3个社区的调查,社区外来人口的70%来自农村,而其中75%的农民工从事着各种城市服务工作。2003-2006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口56.7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年均新增87万人。2006年,全省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0.35亿元,年均增长14.6%。
3、城镇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化进程实际上主要就是农民大量进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带来城镇人口和现代工商业人口的增加。统计数据表明,2003—2006年,湖南省总人口增长2.1%,其中城镇人口增长23.5%;全社会就业人员增长5.4%,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长39.5%。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收入。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6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03.23万人,新增外出务工人员91万人。务工总收入768亿元,人均年务工收入7656元。更重要的是,农民外出务工,带回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技能,也带回了城市人生活的理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城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城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民身份的转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二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因此,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多元化的精神和环境需求。“十五”期间,全省29个设市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投资达到59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6倍。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2.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1.8平方米。城镇高质量的教育、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服务、人文的居住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长株潭地区和岳阳、衡阳等城镇化率较高的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正由生产城市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转变,以信息、商业商务、金融保险等为主的服务业成为城市最大产业部门。2006年末,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等5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6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