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结合实际,千方百计扩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相继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城建、通信等重点项目,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投资规模迈上新台阶,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
1、投资拉动贡献突出,重点建设继续加强。2003-2006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44.65亿元,年均投资2336.16亿元,年均增长24.4%,比1950-2002年年均增速快9.6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242.39亿元,是2002年的2.4倍。2007年1-8月,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0.23亿元,同比增长35.3%,增速同比加快6.5个百分点。投资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03—2006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 61.6%,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2年以来,湖南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每年增加100亿元。2003—2006年,全省共筛选331个项目作为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67.89亿元,年均增长2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建成投产重大项目近百个。这些项目广泛分布于农林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有效地增强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

2、“内联外引”成效显著,投资的外向度明显提高。2003—2006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15.0%、2.7%、63.2%和14.3%。随着“内联外引”工作的加强,外来资金的总量急剧扩大,比重迅速上升。2006年,湖南外商经济完成投资151.2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7.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3.9%提高到4.7%。全年引进省外境内资金885亿元,比2002年增长4.6倍。2007年1-8月,湖南外商经济完成投资121.28亿元,同比增长40.7%;引进省外境内资金803.7亿元,增长38.4%。

3、非国有经济成为投资建设的生力军。2003-2006年,湖南非国有投资5556.92亿元,年均增长31.1%,增幅比国有投资高15.1个百分点;2006年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62.8%,比200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2007年1-8月,非国有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4.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七成。这标志着湖南投资增长已由国有为主转向非国有为主。在非国有投资中,股份制经济快速崛起,年均增长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13.1%提高到2006年的28.4%,投资总量逐步赶超集体、个体投资,成为非国有投资的龙头。
二、工业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1、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投资向工业倾斜。2003—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3156.1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8%。其中,2006年工业投资1133.31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8.9个百分点。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产业化项目,如株洲电厂二期、常德恒安纸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岳阳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系列胶印书刊纸工程、星马汽车、双峰海螺水泥、HEG电子玻壳一期、衡阳特变电工、涟钢超薄板项目、湘钢1#高炉异地改造及5#焦炉工程、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合金模具生产线一期、智诚化工双氧水生产线等,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了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2、工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一是内涵性投资扩大。2003—2006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330.68亿元,年均增长61.9%,比全部工业投资增速快28.1个百分点。2006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3.9%,比2002年提高28.7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2003—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8.05亿元,年均增长24.5%。其中,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0亿元,增长43.7%,增幅比2002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控制。2003—2006年,全省高耗能行业投资1972.28亿元,年均增长38.6%。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以来,增幅逐步回落。2006年,全省高耗能行业投资711.01亿元,增长21.2%,增幅比2004年下降31.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2.7%,比2004年下降2.6个百分点。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铝冶金、汽车、纺织、电力等行业的投资352.1亿元,增长6.4%,增幅比2005年回落3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亮点纷呈,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
1、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湖南坚持交通建设优先,实施省际边界交通通道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建设力度,力争尽快形成全省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2003-2006年,全省交通投资803.41亿元,年均增长19.5%。洛湛铁路,临长、耒宜、衡枣、长潭西线等高速公路,湘潭市湘江三大桥、湘阴县湘江大桥,以及株洲航电枢纽等全面建成投产,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建设全线启动,邵怀、怀新、常吉等12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2003-2006年,全省新建公路5310.27公里,改建公路20219.12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01.1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26座、7004.27延长米;新扩建客货运站26个,面积99574平方米。
2、能源建设提供新保障。2003-2006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785.55亿元,占整个工业投资的24.9%,年均增长25.7%。围绕建设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全省改扩、新建了一批火电、水电项目,如鲤鱼江电厂、近尾洲水电站、白云电站、石门电厂二期、岳阳华能电厂二期、湘潭电厂二期、金竹山电厂、三板溪水电站等。全省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739.96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4750.7公里。
3、水利、环保、城市等公共设施建设再创新成绩。2003-2006年,全省水利、环保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599.65亿元,年均增长13.1%。围绕着提升城市品位和现代化水平,全省狠抓城市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如邵阳市自来水公司西水东调工程、常德市自来水公司第四水厂等重点工程。全省新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52.06万吨,新增城市防洪堤233.85公里。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18.9 %提高到2006年的42.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3年的24.2%提高到2006年的46.3%。此外,还建成投产一批社会发展项目,城市功能得以增强。如长沙市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建设了湖南日报社新闻大厦、长沙晚报社报业中心,改扩建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校区。全省新建各类学校建筑面积238.08万平方米,新增医院、疗养院(所)病床22083张。
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呈现新局面。2003-2006年,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累计投资191.62亿元,年均增长8.2%。全省新增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783公里、移动通讯基站2899个、程控交换机118.32万线。2006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2868.1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91.36万户,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260.8%和51%。
四、房地产市场得到新发展
1、房地产投资在宏观调控中健康发展。2003—2006年,全省房地产投资1577.93亿元,年均增长38.5%。其中,2003年增长52.4%。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11.1%上升到2006年的17.1%。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投资得到适度控制,投资增速由2004年的45.6%回落到2005年的36.5%、2006年的21.7%。
2、商品住宅开发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6年,全省商品住宅投资1040.16亿元。商品住宅施工规模由2002年的1556.59万平方米扩大到2006年的4909.7万平方米。商品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52.9%提高到2006年的68.6%。2003—2006年,全省商品住宅竣工面积累计4837.05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由2002年的518.18万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1815.01万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全部房地产销售面积的比重86%提高到89.8%。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的22.4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27.5平方米。(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