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产业、富裕农民、改善村容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调整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品质继续提高。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近年来,在中央对种粮农民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粮食生产又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连年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2953万吨,分别为2810.26万吨、2856.55万吨和2901.18万吨。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2002年增加964.85万亩,总产量增加399.8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增加991.02万亩,产量增加388.19万吨。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稻谷品质大幅提高。2006年,全省优质稻播种面积3318.78万亩,比2002年增加1314.01万亩。优质稻率52.7%,提高15.0个百分点。超级稻面积比2005年增加6.04万亩,增长19.8%;超级稻产量增加50.65万吨,增长21.2%。
2、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6年,全省经济作物产值由2002年的71.65亿元上升到114.12亿元,占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7%提高到12%。随着品种改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油料、棉花、麻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203.42万亩,产量20.72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4.4%和35.0%。油料播种面积1376.87万亩,产量149.41万吨,分别增长2.7%和25.0%。由于品种改良,油料作物亩产达108.5公斤,比2002年增长8.2%,单产创历史新高。麻类总产量14.60万吨,比2002年增长7%。烟叶播种面积152.43万亩,产量21.51万吨,分别增长7.0%和15.4%。药材播种面积139.17万亩,产量54.15万吨,分别增长45.0%和43.6%。果园面积675.9万亩,产量306.90万吨,分别增长23.6%和66.0%。特别是全省各地继续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依托区域优势,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天然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逐步实现生产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种植效益明显。2006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569.2万亩,总产量2526.82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6.4%和15.7%。蔬菜产值已占到种植业产值的30.5%,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蔬菜生产已成为拉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养殖业生产日趋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200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50.5万吨,比2002年增加108.95万吨,增长20.1%。其中,猪肉524.95万吨,增加81.02万吨,增长18.2%;牛肉23.18万吨,增加7.02万吨,增长43.5%;羊肉13万吨,增加2.87万吨,增长28.3%;禽肉86.75万吨,增加17.04万吨,增长24.4%。牛奶产量7.28万吨,增长110%。出栏猪7984.93万头、牛220.37万头、羊862.78万只,出笼家禽6.05亿羽,分别增长19.2%、45.7%、31.1%和22.5%。在畜牧业产量显著提高的同时,全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生猪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82%下降到2006年的80.7%,而牛羊禽肉所占比重则由18%提高到19.3%。2006年,全省出栏一万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已达495个,比上年增长17%。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已呈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全省水产养殖业通过结构调整,推广养殖科技,改变养殖模式,进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2006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9.32万吨,比2002年增加39.76万吨,增长26.6%。随着养殖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养殖户对名优水产品的养殖逐年增加。2006年,全省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70.15万吨。其中,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贝类产量14370吨,珍珠产量106.8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6.3%和 96.7%。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1、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全省围绕着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特色产业群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00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万家,销售收入14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66家,销售收入475亿元,利润20.6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3.5%。2007年上半年,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20家,销售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25.4%。初步形成了稻米、生猪、茶叶和柑桔等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围绕稻米产业,培育了金健、粒粒晶等80多家优质稻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全省大米生产和加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2006年,全省休闲农庄发展到3109个,比上年增长18.4%;吸纳从业人员3.47万人,增长28.8%;营业收入19.17亿元,增长27.2%。
2、专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全省各地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了以大户牵头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基层组织主导的、广大农民参与的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2006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321个,比上年增长25.4%;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171.44万户,增长30.5%;年销售额131.67亿元,增长72.3%。据调查,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年人均收入要高出1400元左右。
3、非农产业吸纳就业越来越多。2006年,全省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5930.58亿元,比2002年增长39.5%。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3477.76亿元,增长41.3%;农村建筑业总产值927.17亿元,增长43.7%;农村运输业总产值559.48亿元,增长29.5%;农村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996.27亿元,增长39.5%。随着非农行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929万人,比2002年减少89.7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外出从业人员963.55万人,增长20.5%。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有956.16万人,占全部外出从业人员的99.2%。

三、多予少取放活,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1、政策惠农,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在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动下,全省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连年登上新台阶。2003-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91.89元,年均增长9.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9%,比1990-2002年年均实际增长4.7%的幅度高2.2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397.92元;2003年2532.87元,比上年增长5.6%;2004年2837.76元,增长12.0%;2005年3117.74 元,增长9.9%;2006年3389.81元,增长8.7%。
2、多项直补,让农民多得实惠。2004-2006年,全省累计发放“四项补贴”资金39.89亿元,让农民人均受益78元。其中,2003年,全省在常德、益阳、岳阳和衡阳4个粮食主产区实行“粮食直补”试点,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7200万元进行补贴。2004年,全省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直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41亿元。在28个县(市、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发放910万元。全年全省各项补贴达到10.4亿元。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27.22元。粮食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补贴标准提高,各项补贴增加到11.7亿元。其中,2006年,在保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力度的基础上,农机购置补贴增加到3200万元,并增加化肥、农用柴油等农资综合直补项目,补贴金额达到5.8亿元。
3、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增。全省积极实施“百万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多渠道帮助农民增加务工收入。2006年,农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由2002年的914.31元增加到1449.65元,4年增加535.34元,年均增长12.2%。2006年,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全部纯收入的42.8%,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81.2%。
4、多种经营,家庭经营收入逐年攀升。全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743.52元,比2002年增加366.81元,年均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274.69元,增加346.75元,年均增长8.3%;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468.81元,增加 45元,年均增长2.6%。
5、搞活流通,促进农产品变现增收。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现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由2002年的1810.92元提高到2782.68元,年均增长11.3%,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快2.3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75.5%提高到82.1%。

四、加大支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1、农村投资稳步增长。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湖南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启动和加快了农村通达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完善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乡镇清洁工程等一些列惠农工程。2006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84.32亿元,比2002年增长107.7%,年均增长20.1%。2007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31.91亿元,同比增长38.6%。2003-2006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555.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6%,年增幅由2002年的8.3%提高到2006年的27%。其中,2006年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家资金13.4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5.6%。2007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7.89亿元,同比增长22.2%。
2、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湖南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启动了千村示范工程。农村水、电、路、汽等各项设施得到改善。2004-2006年,全省完成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9072.9公里,建成通村公路36441.8公里。桃江资江大桥、临资口大桥、茅草街大桥等洞庭湖区畅通工程重点项目均建成通车。新建农村沼气池592655个。2005年,全省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268.15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改造面积178.2万平方米, C级危房改造面积67.65万平方米,B级危房改造面积22.3万平方米。2004-2006年,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585所。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58.11万人。2005-2006年,扩、改建乡镇敬老院627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2.44万人。(潘宁 张纯钢 雷芙蓉 刘昕毅 邓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