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效益水平日益向好。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1、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为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消费品,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技术装备。2003-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其中,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9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创近10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更快,2003-2006年年均增长21.4%。其中,2006年规模工业增加值208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2007年1-8月,规模工业增加值1650.63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同比高1.3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规模工业粗钢产量1191.80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倍;钢材1138.63万吨,增长1.3倍;水泥4379.41万吨,增长0.6倍;发电量700.87亿千瓦时,增长0.6倍;原煤4097.87万吨,增长1.2倍;汽车10.07万辆,增长2.6倍;机制纸及纸板213.86万吨,增长1.4倍;卷烟1443.52亿支,增长16.6%;大米205.15万吨,增长1.7倍;布5.03亿米,增长67.6%。

2、社会贡献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全省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城市发展、人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也显著增大,有效地推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6%,比2002年提高5.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9.3%,比200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当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利税719.19亿元,比2002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8.0%;应交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50.0%,比200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年均从业人员178.15万人,比2002年增加25.89万人,增长17.0%;出口交货值382.24亿元,比2002年增长2.06倍。2007年1-8月,全省工业增加值2165.33亿元,同比增长18.5%,总量占生产总值的39.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1-8月,规模工业企业应交税金349.37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出口交货值287.85亿元,同比增长32.2%。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型特征初露端倪
1、优势产业做大做强。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石油石化、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等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582.16亿元,比2002年增长2.0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5.7%,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9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3.9%。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比2002年提高0.9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比重比2002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2.9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07.42亿元,增长3.9倍。2007年1-8月,在装备制造业的强力带动下,优势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1252.0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同比高1.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76.6%。
2、规模工业比重上升。2006年,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规模工业所占比重已达77.5%,比2002年提高21.7个百分点。2006年末,全省规模工业企业8999家,比2002年增加3561家,平均每年净增890家;总资产5582.18亿元,增长70.5%。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8.67亿元,增长2.0倍,年均增长31.8%。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茁壮成长。2006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比2002年多9家;过10亿元的企业55家,比2002年多38家。
3、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06年,全省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1557项。其中,27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86项。其中,有1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4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2006年末,全省有高新区7个、高新技术企业1194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86家,过10亿元的34家。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97.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611.43亿元,增长2.9倍;新产品产值率10.0%,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研发费用逐年增加。200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31.34亿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34.6%。截止2006年末,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28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国第10位。
4、园区工业勃发生机。全省上下把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领跑者。2006年,全省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7.7%。2007年1-8月,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又增长31.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9.5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已占规模工业的27.1%,比2006年上升3.8个百分点。
5、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效果。2006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39%,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4%,下降幅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06个和2.40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在全国排第9位。2007年上半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0%,下降幅度分别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6年全年多2.65个和1.65个百分点。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污染事故次数明显减少。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用于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7.17亿元,比2002年增长2.7倍;治理项目459个,增加36个;发生工业污染事故次数145次,减少195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6%,提高14.0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1、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72.69亿元,比2002年增长3.0倍;企业亏损面12.3%,下降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全部资金利税率12.9%,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9%,提高78.3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75.35亿元,同比增长8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5.9%,提高37.8个百分点。
2、多种经济竞相发展。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4.0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实现利税398.55亿元,增长103.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6.8%,提高92.2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6.77亿元,同比增长16.3%,总量占规模工业的44.0%。二是股份制经济成为生力军。2006年,股份制企业数占全省规模工业的52.3%,比2002年提高29.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2.58亿元,增长3.6倍,已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56.3%,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82.9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9.3%。2007年1-8月,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8.99亿元,同比增长24.8%,占规模工业的54.5%。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670.4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2.1%,比2002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34.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5.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0.2%。其增加值已占规模工业的49.5%,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发展令人瞩目。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5409家,比2002年翻了两番,实现工业增加值622.56亿元,增长9倍,占规模工业的29.8%,比200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平稳发展。2006年,全省外商和港澳台商规模工业企业474家,比2002年增加208家,占规模工业的比例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55.79亿元,增长2.1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90亿元,增长1.7倍;实现利税53.41亿元,增长1.9倍。2007年1-8月,全省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8.99亿元,同比增长22.8%。

3、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随着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等关系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环节陆续取得突破,湖南工业的实力已大大增强。2003-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3156.12亿元,年均增长33.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330.68亿元,年均增长61.9%。2006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拥有总资产比2002年增长70.5%,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华菱集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湖南电力公司和有色工业控股集团等6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华菱集团跻身全国百强企业。总体上看,2006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14位,比2002年上升3位。从主导行业来看,2006年,我省增加值前10位的行业大类中,有7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比2002年上升。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提高1.3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提高1.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和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提高 0.7个、0.3个、0.3个和0.2个百分点。(李生春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