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根据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加快富民强省,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城乡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吃住行条件显著改善
1、居民增收得实惠。在城镇,随着就业渠道、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增收渠道更趋多元化。在农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消农业税,增加务工收入等“多予少取放活”的措施,农民也得到了较从前更多的实惠。2002—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958.60元增加到10504.67元,年均增长10.8%,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国第1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97.92元增加到3389.81元,年均增长9.0%,居中部六省第3位,全国第15位。2007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16.2%和14.3%的增长,分别达到6354.69元和2099.11元。2006年末,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4817.1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86.9%,年均增长16.9%。
2、消费水平上层次。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69.3元,比2002年增长46.5%,支出水平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国第10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13.05元,比2002年增长45.6%,支出水平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国第10位。在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的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用于住、用及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比重则明显上升。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5.6%下降到34.9%,表明城镇居民生活早已越过40 %的临界值,继续从总体小康水平向富裕水平转型。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由52.5%下降到48.6%,突破了50%的临界线,表明农村居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跨入了全面小康进程。
3、居住条件更舒适。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7.5平方米,增长27.9%。与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全面小康阶段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平方米的标准相比,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实现了全面小康标准的九成。居民住房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向宽敞舒适转变。许多家庭做到了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生活在一个智能化的空间中,有饭厅、会客厅、书房等各具独立功能的生活空间。水电、供暖、供气等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更加优雅、舒适。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日趋优美
1、注重资源节约。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湖南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一是建设占用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2006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9601.98公顷,连续7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共有5个县成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基本农田稳定在336万公顷。二是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6年,全省新发现矿产地52处,新查明矿产资源储量17种。其中,铅锌16.18万吨,煤747.8万吨。张家界地质公园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了凤凰、古丈红石林、酒埠江三处国家地质公园。三是水资源供应基本稳定。2006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671亿立方米,年降水量1445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14.83亿立方米。
2、改善生态环境。为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湖南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2006年,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80个,面积1284.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64个,面积873.7平方公里。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42.7%,比2003年提高15.9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6.3%,提高22.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00亿吨,减少2.41亿吨,减少19.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6%,提高11.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8.7万吨,减少50.8万吨,减少56.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3%,提高9.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14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9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省地表水满足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7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3、绿化、美化三湘四水。全省在加大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2006年,全省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96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33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112.85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36.8 %。全省各类公园由2000年的112个增加到2006年的149个,增长33.0%。公园总面积6605公顷,比2000年增加4047公顷,增长158.2%。全省设市城市建成园林绿地总面积30000公顷,比2000年增加2561公顷,增长9.3%;新建环城林带等大环境绿地面积1672公顷。全省设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9.5%和32.5%,增幅比2000年分别提高5.1个和4.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6平方米,增长31.4%。全省森林覆盖率55.5%,比2002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三、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的精神生活走向“富裕”
1、科教兴湘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快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5.1%,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平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2926人增加到4732人,增长61.7%。二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全省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4.5%,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平均每十万人中,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11177人增加到12982人,增长16.2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已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所有县级行政区均通过“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100%。全省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42.6%,比2000年提升2.1个百分点。
2、“文化湘军”生产丰富的精神食粮。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繁荣文艺创作,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2006年末,全省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72个,公共图书馆120个;拥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8.4%;拥有省电视台15个,有线电视用户470.1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出版图书4163种,报纸61种,期刊244种;完成动漫产业产值50亿元,年产原创动慢3万分钟,居全国第一。2006年末,全省已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6.0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24%;全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337.89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5%,比2004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一些文化门类和项目品牌享誉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龙头文化产业,如广电、出版、歌厅、动漫等。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电集团进入中国文化产业企业50强,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2006年,全国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上星频道仅有3个,湖南卫视居其一,与中央一套、中央五套齐名。2007年,湖南广电集团打造的“快乐男声”又一次引领全国电视娱乐节目风潮。从“快乐大本营”到“越策越开心”,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晚间》、《播报多看点》到《背后的故事》,到《恰同学少年》演播,湖南电视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观众眼球,给千家万户带来快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构建惠民安民的政策环境,社会逐步走向安定和谐
1、扩大就业让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湖南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2003-2006年,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6.6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61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1.1%和2.0%。2006年,全省职工工资总额715.23亿元,比2002年增长56.0%。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003.23万人,劳务总收入76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3.2%和92.7%。
2、“八件实事”温暖三湘大地。从200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为民办好“八件实事”。随后,每年坚持为群众办好“八件实事”。2004-2006年,全省完成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9072.9公里,建成通村公路36441.8公里。2004-2006年,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585所;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58.11万人。2005-2006年,扩、改建乡镇敬老院627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2.44万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用水、沼气、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设施得到显著加强。一幢幢农村中小学危房焕然一新,一条条新修道路连通千家万户,一批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用上了畅通网络和低价电,喝上杀菌消毒的清洁卫生水。
3、强化社保着力解决民生问题。2006年,全省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1.77万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65.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86.2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560.0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7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34亿元。全省享受城市低保人员135万人,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45亿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3-2006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连年攀升,分别为11%、20.1%、35.4%和82.3%。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农民衷心拥护。到2006年末,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097个、床位15.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万人,注册护士5.5万人。居民健康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安全感增强。(贺淑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