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推动下,湖南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抢抓机遇,谋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省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
一、进出口贸易连上新台阶
1、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03-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25.31亿美元,年均增长26.4%。其中,出口140.85亿美元,年均增长29.8%;进口84.47亿美元,年均增长20.2%。全省进出口总额继2003年、2004年相继突破30亿、50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又突破70亿美元,达到73.5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6倍。其中,出口50.94亿美元,进口22.59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8倍和1.1倍。2007年1-8月,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2.1%,达到63.13亿美元。其中,出口42.66亿美元,增长39.9%;进口20.47亿美元,增长46.9%。

2、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升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产品出口,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加大。2006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9.8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9%,占全省出口额的19.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31.2%,占全省出口额的2.9%,比200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2.9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1.9%,年均增长17.7%,占全省出口额的5.8%,比2002年缩减了2.8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7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4亿美元,同比增长58.6%,均大大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对全省出口的贡献率达到4.1%。另一方面,生产所需要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在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口则趋于下降。2007年1-8月,全省机电产品进口额8.28亿美元,同比增长42.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农产品进口1.2亿美元,同比下降37.1%。用于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量增加。铅矿砂及其精矿、锌矿砂及其精矿、未锻轧的非合金镍、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氧化铝和阀门等进口同比成倍增长,钢材、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的塑料、汽车和汽车底盘等均增长5成以上。
3、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2006年,湖南对亚洲、北美和欧盟出口43.4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5.2%。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三大新兴市场的出口也分别达到了2.44亿美元、2.62亿美元和 7371万美元,年均增长34.2%、35.9%和11.1%。三大新兴市场已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11.4%,比2002年扩大1.7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全省对亚洲、北美和欧盟出口36.68亿美元,再创同比增长40.4%的新高;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增长也达到了43.3%和37.9%。目前,湖南最大的出口市场是香港,2006年,全省对香港出口8.0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8%。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2%和7.5%。对韩国、印度、荷兰、台湾省、意大利、新加坡、加拿大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口均在1亿美元以上。2007年1-8月,全省对香港出口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对印度、荷兰、比利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尔及利亚出口均成倍增长。

4、出口主体逐步多样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促进了全省各种所有制外贸业的竞相发展。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已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亮点。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额分别达到7.21亿美元和15.49亿美元,增长2倍和10.9倍,高于同期国有企业出口增长1.1倍的速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13.5%和7.3%提升到14.1%和30.4%。2007年1-8月,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额继续分别以32.4%和82.7%的幅度快速增长,达到6.03亿美元和16.84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53.6%,已超过国有企业占43.2%的比重,成为拉动湖南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1、外商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时期。2003—2006年,全省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707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73亿美元,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总量的29.5%和5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由2002年的10.31亿美元扩大到2006年的25.93亿美元,年均增长38.5%。2007年1-8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44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

2、第二产业引资比重加大。2006年,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8%、61%和36.2%。与2002年相比,第一、三次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缩减1.5个和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3.8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全省制造业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幅均在49%以上。第一、二、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4%、55.0%和41.6%,第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3、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速。在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吸收外资继续发展的同时,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增加。据省工商局统计,2006年,在全省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增外商独资企业228家,比2002年增长24.6%。2006年,全省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在湘投资19.39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45.7%提高到2006年的74.8%。2007年1-8月,全省新批外商独资项目274个,实际到位外资16.8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总量的66.1%和75.5%。
4、外资来源更趋多元化。2006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由2002年的36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和地区始终稳居湖南外资来源地之首,其实际投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成以上。CEPA实施后,港资大幅增长。2006年,香港来湘实际投资13.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0.6%,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北美对湘投资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7.4%,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7年1-8月,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同比增长36.3%,来自欧盟和大洋洲的投资同比增长达8成以上。
5、战略投资者引进增多。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注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逐步增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湘投资踊跃。截止2007年8月底,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家在湘投资落户。2006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1个,比上年增长58.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5亿美元,增长24.5%,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9.7%。2007年1-8月,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9个,同比增长61.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5.88亿美元,增长62.4%,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1.2%。
6、“一点一线”成外商投资热土。2006年,外商在“一点一线”地区实际投资2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6倍,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2%,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2007年1-8月,其比重进一步上升到85.8%。其中,长株潭经济圈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份额由2002年的44.5%提高到2006年的61.1%。2006年,全省引进外商实际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市州由2002年的3个增加到7个。其中,“一点一线”地区占5个,依次为长沙、郴州、衡阳、株洲和湘潭。长沙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逾12亿美元,占全省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46.4%。
三、对外劳务输出不断扩大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湖南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03—2006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和营业额分别达到31.68亿美元和21.9亿美元,年均增长42.8%和27.5%。2006年末,在外的各类劳务人员2.16万人,是2002年末的3倍。2007年1—8月,全省对外新签合同额9.3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22%;外派劳务1.36万人,增长122%。

四、国际旅游迎来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加大了创建旅游大省的进程,全省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2003-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90.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6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2.8%。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7.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9%。其中,接待外国人73.11万人次,增长20.1%;入境旅游收入5.03亿美元,增长28.8%。2007年1-8月,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76.04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3.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1%和26.4%。(王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