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湖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 > 分析研究
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县级统计部门如何应对经济普查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费用多。2004年即将进行的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是集上一普查周期中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以及新增的建筑业普查于一体的大型普查,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的。普查内容、方法、机构、组织模式等的重新整合和选择,制定科学的普查方案,采取高效的组织模式和普查方法,是确保普查成功的关键。县级统计部门如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搞好首次经济普查值得我们探讨。
  
一、县级统计部门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掌管和调控社会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统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统计无论其作用还是地位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县级政府统计的地位也明显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重要,并越来越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但是,目前县级统计部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本次经济普查。
  
    (一)县级统计存在现行管理体制上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障碍对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力,使县级统计部门的工作与当前强盛的国力、与当前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县域经济的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不相称,也与国家统计的影响力不相称。其主要表现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县级统计工作依法独立开展统计工作的机制难以实现,抗干扰的能力弱。县级统计部门是靠县财政拨款供养的,人、财、物的安排和分配由县级政府统一运作,统计部门及其工作也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规划,而作为被领导的统计部门及其负责人也是不可能违背政府决定的。因此,统计工作要有所发展,固然有统计法作为依据和后盾,但现行管理体制使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依赖政府领导对统计的正确认识和真心关注。
  
    (二)县级统计部门大多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县级统计工作质量低,发展慢,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县域经济工作中,统计部门就其工作性质看,是处在一个"宏观"的位置上。这一位置要求统计部门必须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法制观念较强、既具宏观视野、又具理性思维的工作人才队伍,但因为县一级整体的人才匮缺,又因为统计不象计划、财政、经贸、税务等部门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虽然研究经济问题,但没有、也不能直接解决经济问题;又因为历史上统计工作偏重于搜集和提供数据,以至部分公众和极少数领导干部认为,统计仅只是运用算术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小学生都能做,所以对统计部门的人员进出安排比较随意。即使统计部门想招揽人才,也因待遇差、地位低、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少,"人才"也望门却步。
  
    (三)县级统计部门资金短缺的现象相当普遍。当前,各级权力部门存在难以克服的寻租现象,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私人化。这种现象使权力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寻租渠道越来越多,资金筹集更加简单便捷。与之相反,非权力部门没有权力,也就没有寻租对象,没有资金"活水来"。县级统计部门作为非权力部门,只能依靠县财政的拨款,特别是财政困难的县,一旦人头工资难以保证时,其他开销自然紧缩,统计工作作为"非当紧"工作,寻求资金就更为困难。为了保证一局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一局干部职工的基本福利,这就出现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县统计局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要钱报告跟在管财的县长屁股后面转。而一局干部职工衡量局长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标准,就是看局长能不能弄到钱,能不能较好地解决单位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越是没有钱,就越不好开展工作。反之,越不好开展工作,就越没有钱,形成了一种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更谈不上统计现代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县级统计局的计算机设备大多是在普查的时候挤资金买的,正常的维护和更新则难上加难。
  
    (四)县级统计执法难。应该说,依法行政实施几年,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但由于不同的法,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方面对法人、自然人产生的影响力有轻重大小之分,法律强制力有直接间接之别,触犯有关法律的后果有严重轻微之异,因此,法人、自然人对不同的法所持的态度也大不一样。比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产业活动单位的负责人对待《审计法》和《统计法》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一般的违反《统计法》,因承担的法律责任比较虚,也不对个人升迁有多大影响和副作用,法制观念模糊的人根本不能正确对待。认为《统计法》是小法,规范的只是数据,而数据的危害性说到底只有那么"大",报错了改过来,报迟了补报上,没有报查下来了报上就是,什么依法不依法的,小题大做。而对待《审计法》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因与金钱直接相关,与部门、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相关,处罚的手段也要强硬,单位领导都相当重视。
  
    (五)县级统计部门负担过重。近几年来,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基层统计部门除了完成常规统计报表,还要承担统计改革试行带来的双轨制或多轨制统计报表,以及不断增加的专项调查任务,更有连续多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目前的许多改革是旧的东西舍不得丢弃、新的制度又还不够完善。而作为政府统计根基的县级统计局往往只有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十几个人,有综合、工业、农业、投资、贸易、劳资等10多个专业的报表,还有各种一次性调查,统计执法,写分析,各种经济目标考核,还要为县领导服务,应付县里的各项工作,实在是忙不过来,特别是普查年份就更是应接不暇了。
  
二、上一普查周期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
  
    普查作为现行统计调查的基础,在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一普查周期各项普查已圆满结束,为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做为县级统计部门我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历次普查从国家到地方都是政府牵头,统计部门为主,各方协调共同完成的。在县一级由于受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牵头、党政领导重视尤其重要,它是取得普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地方党政领导的真正重视和真心关注,人、财、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各种关系的协调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健全各种责任制,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确保上下一盘棋,共同搞好普查工作。
  
    (二)加强宣传发动是基础。普查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因此,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也尤显重要,每一次普查的意义、目的、作用、普查对象、登记时间等,都必须如实地宣传到位,要让每一个普查对象、每一位公民都了解该次普查,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一种搞好普查、人人有责的氛围。为切实搞好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密切部门配合是保证。任何一项普查由统计部门独立完成是不能的,在业务上以统计部门为主,其他各项工作必须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它是搞好各项普查的保证。如人口普查,首先要由公安部门搞好户口整顿、计生部门摸准出生人口,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基本单位普查必须由工商、质监、民政、编办等部门摸好底数,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逐一核实,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普查对象主管部门要做好所属下级单位的各项工作,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学组织普查是手段。科学组织包括普查方案要科学、组织模式要科学、组织方法要科学等。普查方案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指南,必须具备科学性、权威性。组织模式必须科学可行,可操作性强。组织方法要科学灵活,可因地制宜。普查表的设计、机构的设置、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调配、普查员的业务培训、普查登记与复查、普查数据处理、普查质量控制等,都必须科学、客观可行。现代普查必须依靠和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确保普查的成功。
  
三、县级统计部门应对首次经济普查的几点建议
  
    首次经济普查由于行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组织的难度大,县级统计部门应当认真总结以往历次普查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工作,对症下药,为搞好首次经济普查而拚搏。下面结合县级统计部门的现状和历次普查的成功经验及历史教训提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一)把争取领导重视放在首位,确保普查所需的人、财、物。在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普查必须依靠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展工作。从上一个普查周期的5项普查来看,除人口普查基本上算是真正意义的政府组织的普查外,其它几项普查虽是由政府牵头,但实际上是统计部门一家在"单打独斗"。人口普查从普查经费的拨付、宣传发动的声势到普查登记的进度,都是其它普查所不能相比的。因此,这次经济普查各级地方领导必须象对待人口普查一样重视,同时将经济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当年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确保普查的完全成功。
  
    (二)加强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变为以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存的结构,调查对象受经济利益驱动,其配合程度明显下降,个别出现抵触情绪,加大了普查的难度。这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为经济普查大造声势,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要宣传有关普查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出台的相关普查政策,在民众中树立依法普查的观念,将过去着重以依靠调查单位及个人责任心为基础转到着重以依法普查为基础来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
  
    (三)认真学习研究普查方案,因地制宜,确定普查组织模式。县级统计部门直接面对基层,涉及的实际问题多而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普查方案,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普查的组织模式,鉴于经济普查的覆盖面广,为了搞准数据,建议采取划分调查小区的方法进行"拉网式"普查为主。普查小区可以人口普查的小区划分为基础。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可根据各专业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模式做补充。
  
    (四)密切部门配合,提高普查工作整合力。密切与工商、质检、民政、编委等部门的配合,在基本单位的普查中,可先由工商、质检、民政、编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摸底,并充分利用第三次基本单位普查和上年年报资料进行对比,列出增减变化情况清单,然后普查核实,确保普查的数据质量。工业、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的普查也应加强与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协调会的形式,互通情报,研究普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提高普查工作整合力。
  
    (五)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加强对普查工作各环节的指导。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主要是普查机构内部工作职责;普查工作时间流程表;普查质量标准;普查质量标准控制等。做到普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普查工作有条不紊。
  
    (六)建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机制。传统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质量控制的事后性,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普查数据上报之后,即数据的审核与抽样评估阶段,使得普查数据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陷入被动,在经济普查中我们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普查质量的控制要改变这种事后性的倾向。把质量控制的思想,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查人员队伍。由于县级没有专门的普查机构,每次普查都是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普查办公室,有些部门的本位主义,不可能也不愿意将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抽出来搞普查,所以人员的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影响普查质量。要想人员素质得到保证,县级统计部门必须从严把关,联合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考查调入县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查人员队伍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前提。
  
    (八)加强对经济普查资料的研究开发工作。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得好与否,是衡量普查工作是否取得全面成功的重要标志。上一轮普查普遍存在着重普查,轻资料开发的情况,使大量普查得来的信息没有得到深加工或"待自闺中",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由于普查资料开发利用不够,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查员搞准普查数据的积极性。在本次普查中一定要加强普查资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大在普查资料开发方面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普查资料的作用。      
                                
[洞口县统计局张俊  供稿]

     
   
 

 ◎  洞口经济普查忧思录 (07-15)

 ◎  经济普查应突破四种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 (11-22)

 ◎  借鉴工业普查成功经验 搞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 (07-13)

 ◎  个体户普查质量探讨 (07-13)

 ◎  经济普查组织模式探讨 (06-29)

 ◎  经济普查数据处理技巧之我见 (06-28)

 ◎  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质量的思考 (06-24)

 ◎  经济普查工作需引进市场机制 (06-24)

 ◎  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查工作 (06-22)

 ◎  怎样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 (06-22)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  

如有任何意见和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web_hn@stats.gov.cn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