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经济普查,是我国调整普查项目和周期以后开展的第一次国情国力调查。包括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建筑业普查等内容。经济普查将覆盖除农业以外的整个经济领域,可以全面掌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对于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经济普查,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统计调查体制改革,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邵阳市1985、1995年两次工业普查均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先进单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普查资料开发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工作抓得早、抓得实。
一、借鉴工业普查成功经验
国务院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6年8月6日第92期《工作简报》,以《湖南邵阳市工业普查资料开发工作如火如荼》为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市资料开发的经验。文章说:邵阳市在工普资料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是:领导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工普资料开发班子;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落实资料开发工作;制发专门文件,明确规定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工业普查表的填报单位必须上报的文章数量;落实检查措施,使资料开发工作不流于文件、形式和口号;建立约束机制,实行奖罚措施。
邵阳市工业普查资料开发工作,以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为例,全市收到普查分析1500余篇,市工普办从中精选刊发120余篇,省工普办采用近30篇。资料开发的主要体会表现为4个字:早、导、到、靠。
"早"就是时间要早。早发动、早安排,基层表一经报出,开发利用和分析研究就立即起步。1996年3月初,基层表还在审核时,我们就布置了分析任务,确立了研究课题,开展了分析工作。
分析工作还要注意次序。只能是自下而上、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步步深入,相互推动。没有好的基层文章,没有微观的活材料,宏观分析就难以写好。所以"早"字主要体现为基层分析工作起步要早。
"导"就是引导。通过拟制分析提纲,提供分析文章"样品",举办培训班,使企业克服松懈思想和对写作的神秘感觉。
通过引导,没有一点写作基础的工作人员,可通过模仿而蹒跚上路;使有基础的同志,在写作结构上更完整、主题更鲜明、材料更充分、语言更生动,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工作的质量。
"到"就是措施到位。没有过硬的奖罚措施,没有过硬的约束机制,对写分析只停留在发文件、开会议、发号召上,是不可能取得又多又好的分析文章的。通过拟制题目、进行培训、交流评优、奖罚兑现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可以收到实效。
"靠"就是依靠领导,争取支持。这是搞好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依靠领导,既可以争取领导对整个普查工作难度的了解和全力支持,又可以提高分析资料的质量和分析工作的深度。
其实,利用普查资料,也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与领导一起切磋资料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运用工业普查数据,生产出更多的统计成品与统计精品。
邵阳市第三次工业普查工作,企业领导、部门领导、政府领导均投入了工普分析工作。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领导,1/3的主管局领导,100%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都写了工普分析。
第三次工业普查过去快10年了,普查资料开发的条件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中主要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二、搞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
资料开发是普查的最终成果,也是普查的目的。它是整个普查工作的关键一环。有些普查工作,到市县一级,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重视数据登记、汇总、上报,忽视资料开发应用,极大地浪费了普查资源。
搞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应突出准、新、精、硬四个方面。
1、准。找准课题。拟制分析课题,是推动分析应用工作,写好分析报告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了这一设想和提示,使参与分析者一开始就明确了分析研究的内容和途径,起着启发思路的作用。课题的内容可涉及速度、对比、结构、素质、强度、平衡、效益、预测等分析。结构分析又可再列出规模、行业、产品、所有制、地区等结构种类。效益分析可分列财务、成本、价格、利润等项目。
普查分析还可分为专题分析与综合分析两部分。专题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侧重展现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用户的即期需求。在研究方式上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综合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邵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长期趋势展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等,从更客观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联系上审视邵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研究方式上注重理论性和超前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找准了研究课题,就找准了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
2、新。资料开发创新。在开发层次、开发手段、开发方式上创新。一是开发层次上创新,改变过去"写篇文章编本书,整理档案就算数"的低层次开发。要结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关心的突出问题,专题研究,写出较高质量的分析资料,供领导和部门决策参考。二是开发手段创新。上级普查机构应对基层多提供分组软件、资料开发软件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保证资料开发利用的需要。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普查相关资料建立起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名录库系统,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建立资料共享,充分发挥普查资料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是开发方式创新,包括人力资源搭配方式与相关资料利用方式。上下联姻,优势互补,借力研究,确保质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与统计部门的资料优势,从而达到领导满意(为其决策提供了依据)、部门满意(为其管理提供了参考)、群众满意(了解了国情国力、市情市力)。应将普查资料、统计资料、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有机结合,从量的方面,探索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数量界限。
3、精。出精品力作。在材料搜集和选择上下功夫。搜集要多:利用身边报表资料,进行采访调查,采摘报刊网上资料。选材要精,遵循选材4原则:切题、真实、典型、生动。此外,文章写作时,在主题、结构、语言方面也应花力气,使写出来的文章能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以反映企业瞒报收入为例,企业普遍有三怕:怕露富,招惹是非;怕露底,担心填报数据成为缴税罚款的依据;怕露秘,怕暴露商业秘密对公司(企业)发展不利。写分析文章时,就要深刻揭示其深层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文章才发人深省,才算是精品力作。
4、硬。措施过硬,实现8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知道资料开发在整个普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领导到位,各级领导亲自写、亲自抓资料开发。三是人员到位,安排专门的写作班子。四是制度到位,建立严格的学习、写作制度。五是责任到位,建立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六是协调到位,各部门之间协调,统计局内各科室协调,提供资料互相配合,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七是考核到位,把分析写作进程,文章质量高低与评比奖励结合起来。八是经费到位,拨出专款,好论文重奖,可以拿出一定经费给予不等的奖励,以鼓励各级普查人员多出精品力作。
总之,要注重成果应用,未雨绸缪,把资料开发工作贯穿普查全过程。普查准备阶段就要初拟若干重点研究课题,进行局内招标和社会招标,以确保课题质量。不管是工业普查的早、导、到、靠,还是经济普查的准、新、精、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普查资料开发工作抓好抓实,使普查资料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
[邵阳市统计局肖曼辉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