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湖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 > 分析研究
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经济普查工作需引进市场机制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一、前几次普查特别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经验

    1、领导重视。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的点多面广,是自上而下、统一制度、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等全国性一盘棋式的重大调查,要搞好如此复杂的统计调查工作必须向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汇好报,争取主要领导的重视,落实好普查经费、办公场地、抽调人员等问题。这是搞好普查的前提条件。

    2、早准备。我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自市成立机构后,我们于1999年3月22日即成立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于同年8月23日正式落实普查经费、办公地点、人员抽调等实质性前期物质条件,同时,县统计局也确定两名同志专门负责人口普查工作,使县级人口普查办在登记前15个月就正式运作。这从时间上保证办公室工作人员学习普查知识,调研相关普查情况。有利于大型普查的前期工作有效地开展,这是搞好普查的基础。

    3、重学习和调研。县普查办组建后,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方案还没有正式出台前,县普查办就组织办公室成员集中学习第四次人口普查方案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草案(征求意见稿),并认真研究第四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表。摸清1990年时我县人口的基本概况和各种构成分组情况,通过学习,使办公室成员对人口普查的基本制度、方法、工作流程有了较具体清晰的了解,通过历史资料及近十年来的人口报表的分析研究,对我县人口的发展变化规律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普查办还结合1‰人口抽样调查进行了一次县级普查小试点,根据试点资料撰写的《对"外出人口"进行普查登记的探讨》一文被国务院、省、市人普办采用,使以前没有接触人口普查方面知识的县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普查理论和方法制度有了理论和实践认识,积累了普查经验和知识。这是搞好普查的技术支撑。

    4、认真开展普查试点工作。由于普查方法、制度都是国家统一制订的,难免在执行过程中在各地要遇到一些特殊问题。如人口普查在试点中就发现很难把握外出人口、外来人口的尺度不利于普查员现场登记。为此,在登记摸底时,我县另行设计一套外出人口调查登记表,为正式登记时准确登记创造了条件。这是搞好普查不可跨越的阶段。

    5、数据编码时引进市场机制。普查数据处理,必须事前将文字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数据编码则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将文字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的关键阶段之一。其工作量在普查工作各阶段中仅次于普查登记工作。况且编码是否准确是避免普查再生性差错的根本所在,加之编码工作量大,枯燥乏味,若分散在各乡镇机关编码则质量很难保证,而各乡镇均抽调5~6人到县城集中编码则开支太大,并不便管理,工作进度太慢,为此,我们在编码阶段集中两个乡镇在县城编码试点后,认为只有引进市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10人左右的临时编码员,对他们先进行一段培训,再集中在县普查办编码,才能又快又好又省地圆满完成浩大的数据编码工作。事实证明,引进市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临时专业编码员效果良好,我县的编码工作是第一个一次性通过市普查办验收合格的县,这是目前体制前提下搞好普查的关键。

二、普查存在的问题

    1、普查方案设计指标、数据处理结果为基层考虑不多,大部分普查结果对上级领导决策有帮助,而对县级领导决策则不能提供有用信息,使得县乡领导对普查认识难免不到位。

    2、县级统计部门人员缺少与普查任务不相称。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的点多面广,都是自上而下、统一制度、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的全国一盘棋的重大调查,但具体实施是以统计部门为主,九十年代县级普查办公室可以从各相关企业单位抽调人员,而现在由于企业均已进行改制,从企业抽调人员已不现实,改为从各相关机关抽调人员,而机关抽调人员往往是名到人不到,人到心不到。县级办公室运作关键必须靠县统计局有关人员。为此,为完成普查任务。县统计局必须抽调3~4名业务骨干应付普查,使得普查年份县统计局普查工作和其他日常统计工作严重冲突。与普查方案要求,县级统计部门人员与普查任务严重失调,不能更好的完成普查任务。

    3、由于县级统计局人、财、物有限,普查要么龙头蛇尾,要么稍纵即逝。回顾这么多次普查,人口普查可以说是典型的"龙头蛇尾"型,登记前两年就开展了实质性工作,领导也重视,宣传活动也搞得轰轰烈烈,而普查数据一汇总完,则偃旗息鼓,办公室即自行解散,统计局抽调人员也须回局接专业报表,资料汇编、分析研究、档案整理只好应付上级任务。浪费了千辛万苦调查登记的普查资源。而基本单位普查则是典型的"稍纵即逝"型,给人感觉就是一次全国统一时间的一次性年报,宣传、培训、调研、试点等必不可少的活动进行得太少,太被动,登记前如此,则登记后更是草草收场,很难达到普查方案设计的效果。

    4、普查数据与定期年报的不能有效平滑衔接,这主要由普查方案、报表制度设计带来的统计误差,当然基层普查员、统计员的工作失误也扩大了两者的误差。使普查不能达到预期的修正定期年报误差的作用,这不利于统计制度改革大方针的顺利实施。

    5、基层普查员的劳动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目前各类普查多对基层普查员强调义务,不讲报酬,往往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又严禁普查收费,基层普查员的误工补贴都难以兑现。况且由于县级普查机构在数据汇总后也已自行解散,县级一般都不召开普查表彰会,各级的表彰证书都通过乡镇普查办主任集体领回,长此下去,势必降低基层普查员对政府和统计部门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工作责任心和光荣感,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三、几点建议

    1、尽快完善建立普查常设机构。目前,市级以上统计局都设置了普查常设机构,而县级局没有普查常设机构,往往使普查登记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和事后的资料开发等日常性工作无专人管理,难免浪费普查资源。

    2、引进市场机制。普查年份除普查机构常设人员外的需动员的普查办工作人员临时从社会上招聘,而改变以往从其他单位借调的作法,便于普查办严格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保证普查质量。若条件成熟,基层普查员也可采用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担任,这将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搞好普查的关键性条件。

    3、制订普查方案一定要考虑避免普查数据与年报数据误差问题,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使普查年份与非普查年份的数据能平滑衔接。

    4、数据开发利用必须在登记前就要培训,并纳入试点工作中,使数据汇总后,普查公报发布时即有专题性普查分析研究材料供领导参考,提高普查的资源利用率。

    5、普查目标要切合实际。目前还不能达到的普查目标在方案中不要过分强调基层执行,如多次普查中,都提到要利用普查资料建立部门,企业共享的经济信息系统,要基层画高标准的普查信息地图,但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相对独立,基础资料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样和互联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不但没有建立部门、企业共享的经济信息系统,甚至连统计部门内的经济信息系统也没有真正建立,严重制约了普查资料的分析开发、交流,影响了普查的权威性,使普查方案失去"诚信",同时也影响了部门和企业单位、基层政府参与普查的积极性。

    6、普查经费改由地方财政上划,中央财政统一下拨,使得普查的工作按进度开展有财力保障,免于县普查办难以落实必要的普查经费。
                
[新邵县统计局陈玉林  供稿]
                
 

     
   
 

 ◎  洞口经济普查忧思录 (07-15)

 ◎  经济普查应突破四种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 (11-22)

 ◎  借鉴工业普查成功经验 搞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 (07-13)

 ◎  个体户普查质量探讨 (07-13)

 ◎  县级统计部门如何应对经济普查 (07-13)

 ◎  经济普查组织模式探讨 (06-29)

 ◎  经济普查数据处理技巧之我见 (06-28)

 ◎  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质量的思考 (06-24)

 ◎  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查工作 (06-22)

 ◎  怎样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 (06-22)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  

如有任何意见和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web_hn@stats.gov.cn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