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完善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党和政府交给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光荣而又艰苦巨的任务。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方法制度,有些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统计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工作者仍习惯于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和工作模式,新型统计职业准则尚未定型,传统职业规范又鞭长莫及,在新旧交替期,基层统计工作者在努力探索、开拓进取的同时,感到苦闷、彷徨和无所适从,形成一些消极、封闭、落后的思维定式,一定程度地影响统计工作的开展,影响统计资料的可用性。首次经济普查,是建立健全二、三产业统计调查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应成为新旧调查体系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如果不突破现有思维定式的束缚,其质量很可能难以达到均衡,其作用也将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必须突破以下四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以全新的理念认识、对待首次经济普查。
一、要突破有钱就有了一切的思维定式
普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各种普查的经费均实行分级负担,由于地方政府的认识和财政状况不一,普查经费的落实情况千差万别,争取经费自然成为统计部门开展普查工作首要的任务,普查能否搞好,关键看普查经费能否落实和落实的多少。由于各级统计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争取普查经费的多少事关统计机构的正常运转,事关统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统计机构特别是县级普查机构要靠争取普查经费来弥补统计经费的不足,来改善统计工作条件。因此,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都特别注重普查经费的争取,并逐步形成有钱就有了一切的思维定式,争取经费的精力花得多了,用于业务工作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有的甚至无暇顾及,普查工作质量自然会受影响。同时,由于统计经费的捉襟见肘,普查经费往往难以做到专款专用,甚至不惜减少必须业务活动的开展,来节约经费。这样一来,看似受了益,实际上是饮鸠止渴,统计部门长期不能把普查工作搞好,不注重发挥普查为当地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服务职能,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受不到益,其投资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地方政府对普查的认识恐怕只限于下级服从上级,对普查的支持只是迫于上级压力,不得矣而为之,总有一天会自已砸自己的饭碗。争取经费只是普查的前提和基础,搞好普查工作,充分发挥普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度的积极作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和归宿,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增强危机感,增强服务意识,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品牌意识贯穿于普查工作始终,组建强有力的业务工作班子,精心筹划普查方案,围绕开发利用搞普查。
二、要突破准与不准一个样的思维定式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有统计报表,除农村住户调查、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模工业等少数几种报表有比较稳定、规范的数据来源来外,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等,特别是个体工商业,普遍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模式,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基层统计工作者或随心所欲,或无所适从,形成无法搞准也没有必要搞准,准与不准一个样的思维定式,做出的报表只要能够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的逻辑审查,能够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就行,准与不准,无从判断。在经济普查中,要求所有普查人,要树立能搞准、必须搞准的信念,要练出明察秋毫,洞悉全局的本领,把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和基本情况摸准,要对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掌握典型,摸准普查对象的思想动态,掌握判断和验证普查对象申报数据真实性的本领,力争做到单位一个不撂,经济指标一分不差。
三、要突破能交差就行的思维定式
从历次的普查来看,上级普查机构对下级普查机构工作质量的评价和检验,主要是看几个关键性指标与上次普查、与年报数据的差距,达到或超过了就算过关,超过得越多,质量就越好,因而,下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普查机构,看重的是单位数量是否比上次多了,而对是否漏登、重登及重漏的多少一般不太看重,甚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普查表质量上,只要能通过计算机审核关就行,而对同类单位的行业归类是否一致、经济指标是否合理等直接影响普查数据质量、影响普查资料分析利用、影响普查机构和统计部门形象的重要因素大都关心得不够,甚至根本不关心,久而久之,形成了普查只要能交差就行的思维定式。经济普查应突破这种思维定式的限制,要以让政府满意、社会公认、公众信服为目标,建立健全全员、全程质量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登、重登现象,做到单位不重不漏,经济指标不多不少,确保整个普查工作质量。
四、要突破重登记和数据处理,轻开发应用的思维定式
受经费不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以往的普查,在普查资料上报上一级普查机构前,各级都很重视,又是督查、又是开现场会,基层也常常心惊胆颤,如履薄冰,心怕出纰漏,但一旦普查资料上报,上级基本不闻不问,下级也就偃旗息鼓,嘎然而止,基层普查机构特别是县乡普查机构,对普查资料简单地装订后就束之高阁,开发利用大多是浅偿辄止,写一两篇分析,编印一本数据资料就是好的,少数甚至认为编印普查资料是浪费金钱,吃了饭没事干,无事找事,自找麻烦。其结果往往是政府花了几十万上百万资金,打了水漂,成千上万名普查工作人员作了无用功。因此,经济普查应坚持开发利用与普查登记、数据处理并重,要围绕开发利用组织普查登记,围绕开发利用开展数据处理,把发挥普查的效用提高到对政府负责、对纳税人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做到上不负政府,下不愧公众。
[隆回县统计局肖升初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