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展的首次经济普查涉及面广,函盖专业多,相对以往单项普查,其组织的难度更大。县乡处在普查业务组织工作第一线,普查方案、办法确定后,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普查数据质量。在普查登记前,对以往普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结合本地特点,认真分析研究,按照国家统一普查方案、办法的要求,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业务组织方案,对确保首次经济普查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普查服务县乡经济建议的作用,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几次普查的业务组织工作进行反思,对首次经济普查的业务组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供县乡普查组织工作者参考。
一、对县乡普查业务组织工作的反思
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五次人口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经过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全体普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均圆满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获取了相关领域国情国力资料,为今后大型普查的组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反思。
1、普查员素质与普查的专业性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普查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到了乡村一级,很难有经费保障,特别是村居委会,由于没有经费聘请普查员,普查员只好由村居委会干部担任,基层干部在当地多数是德高望重的,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社区管理可谓驾轻就熟,但对普查知识、统计业务比较生疏,大部分难以经一两天的培训得到提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也难以一时转变,因而,容易出现对普查对象的界定不准、分类不清,直接影响普查登记的质量。如在人口普查登记中,只管户籍人口,不问外来常住人口。在基本单位普查中,分不清普查对象的行业、职业,将汽车、农机修理、服装加工等当做服务业,而造成漏登、错登等。
2、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从过来几次普查来看,任何普查都离不开村居委会干部,但都基本没有报酬,也没有任何奖惩、激励机制,既要马而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在普查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直接影响普查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由于村居委会干部承担普查基本是义务劳动,加上基础资料的不完善,乡镇和上级主管部门缺乏控制依据和手段,部分村居委会干部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容易登记或容易为上级发现漏登的登记对象,能够做到不重不漏,对登记难度大(如上门难以找到人,登记对象不配合等),对有可能涉及到自身或普查对象利益的,往往因陋就简,甚至有意瞒报。如在农业普查中瞒报耕地面积,在人口普查中瞒报出生人口等。
3、普查资料与年报数据的衔接困难。普查资料与年报数据不能有效衔接,是历次普查存在的通病,不管是人口普查、还是农业普查,少数主要普查数据与年报数据的差距都较大,农业普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牲畜出栏与存栏,人口普查中的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存在衔接问题,一般来说,普查数据比年报要准确,但也不排除普查中的瞒报、漏登。各级为了确保两者的衔接,根据年报和相关行政登记资料,经综合分析得出控制基数,以督促乡村普查工作人员查缺补漏,如第五次人口普查,就先后三次组织复查。采取这些控制措施,对减少漏登、重登,纠正错登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掌握不好也容易引发负面效应,如引发普查员的厌烦抵触情绪,或置之不理,或迫于压力走过场,甚至人为影响普查数据的真实。
4、先后两次普查资料难以有效衔接。普查表只有一套,基层单位或组织没有底子,资料汇总后,到村居委会一级只有一个总数,没有个体资料,到第二次普查时,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资料,只好重起炉灶另开张,把两次普查完全割裂对待,其结果与前次普查的基数及普查间隔期的增减变动不相符的现象也就不同程度地存在。
5、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不能满足县乡的需要。到县乡一级,普查工作多是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重视普查登记、汇总和上报,而忽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对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基本是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形不成气候,出不了成果。县乡付出得多,得到的少,甚至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无法实现要我普查向我要普查的转变,党政领导重视普查只迫于上级的压力,缺乏内在动力,其重视的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对统计部门权威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县乡首次经济普查业务组织工作的建议
1、因地制宜,确定普查组织模式。首次经济普查涉及整个二、三产业,组织工作难度大,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单位,采用任何单一的组织模式,都难以适应普查登记的需要。县乡应根据不同普查对象的特点,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组织模式。以摸清底数,搞准数据为准则,对规模工业、教育、卫生等以条条组织容易摸清底数、完成普查登记的,以主管单位为主组织,对规模以下企业、个体经营户,以乡镇为主进行组织。以块为主组织的,也应按照有利于摸清底数、搞好登记的原则,对临街门店和散居在居民区的经营户,责成村居委会组织摸底和普查登记,对租住单位院墙内的经营户,责成单位协助村居委会组织摸底和普查登记,对各类市场、商贸城内的经营户宜责成市场管理机构或业主负责摸底和普查登记。
2、充分利用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2001年进行的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与首次经济普查间隔期只有3年,各类经济单元虽有变化,但变化不是太大,特别是名录库资料,完成可以利用。在8月底前,各县可考虑抽取一个居委会的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进行利用调研,探索利用途径,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各村居委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下发到各乡镇,乡镇采取适当方式,将名录库资料分发到村居委会。以村居委会为单位,以基普名录库资料为基础,对经济单位的异化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做为经济普查的摸底资料。
3、在重点区域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根据普查对象分布特点,首次经济普查重点在城镇,难点在镇区和城乡结合部,在镇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及集镇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可借鉴人口普查的方法,按照完整地域原则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原则上在9月底前好划分好),普查区原则上以村和社区居委会所辖地域为准,但在城乡结合部,如确有必要,也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完整地域原则划分普查区,调查小区的划分必须 按照不重不漏完整地域原则划分,独立的市场和商贸城等原则上单独划为一个调查小区。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后,应绘出普查区、调查小区示意地图,标出主要道路的起止名牌号和经营户分布示意圉,以便调查摸底、普查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利用。
4、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简易基本单位地理信息库。建立规范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县、市一级可能还面临技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难题,但建立地理信息库系统,既可行,且对搞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实现名录库的动态更新,以及实现两次普查数据的有效衔接,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方便简易经济单位地理信息库系统的建立,建议县市在普查登记和数据处理中增加五个地址码段,既在通常的省码、地市码、县码、乡镇码、村居委会码后增加街道名称(自然村)码段(2位)和名牌号码段(3位)。
5、建立村居委会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普查能否达到不重、不漏、不错的要求,关键在于村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现阶段,完全实行有偿登记可能不实现,但完全由村居委会干部提供义务劳动,势必影响普查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村居委会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可考虑设立普查登记质量奖励基金,基金总额按每个登记对象0.8-1.0元的标准确定,经过严格抽查,漏登率、重登率、错登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的给予奖励,超出标准的,除责成返工外,不能享受奖励基金。奖励基金实行分级负担,以县、乡财政负担为主,上级在给予必要补助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奖励基金的及时足额到位。
6、普查资料开发工作要贯穿普查全过程。建议改变以往普查资料开发的阶段突击模式,将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一是充分考虑普查资料的实用性。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充分考虑县乡对普查资料分析利用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普查方案,防止需求与普查资料供给的脱节。二是考虑分析利用对人才的需求。各级普查机构在普查机构组建,人员选调时,要充分考虑普查资料分析利用的需要,让分析利用人员尽可能地参与普查的全过程,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普查指标的函义,普查资料的可靠性等,为分析利用打好基础。三是统筹安排好普查经费。以往县市一级的普查,把有限的普查经费全部用在准备、登记和数据处理上,等数据处理完,普查经费也所剩无几,有的还出现亏空,分析利用工作往往因缺乏经费保证而搁浅。因此,普查资料分析利用工作经费要预算足,且严格执行经费预算,杜绝挤占挪用分析利用经费现象。四是以经济普查为契机,抓好县级普查机构和专职普查队伍建设。以往的分析利用难以跟上,普查资料管理出现漏洞,其根本原因就是普查机构的临时性,县一级应以首次经济普查为契机,抓好专职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建设,并把普查资料分析利用队伍建设做为普查机构、普查队伍建设的重点。
[隆回县统计局肖升初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