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即将开展的经济普查是集原定于2003年的第三产业普查,2005年工业普查,2006年的基本单位于一体同时将建筑业纳入范畴的新一轮周期性的国情国力调查,作为一项新普查其范围之广,任务之重,是历次普查所不能比拟的,普查的制度、内容、方式及组织形式需结合历次普查的经历重新整合制订,所以总结历次普查的经验成果,扬长避短对本次普查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区历次 普查经验和经济普查的特点,对经济普查中有的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仅供参考。
我区历次的各项普查工作,取得了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方面的基本数据,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我区的区情区力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党和政府了解本区基本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一、历次普查的经验
普查作为现行统计调查的基础性工作,对统计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几次普查工作的圆满成功,为我们今后积累了好的经验,总结主要有以下五点:
1、党政领导的重视是普查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普查工作由政府负责和由统计部门代表政府负责组织,其工作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我区历次普查工作都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成立以统计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协调的普查领导小组。这一点在区一级政府部门尤为重要。历次普查都是一次大型的国情国力调查,面广任务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只有在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下得到保证和落实,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区政府成立了以常委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财政、民政、公安、教委、工商、税务等重要部门为组织部门,并抽调部分人员,充实普查队伍。各乡(镇)办都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确保普查的圆满成功。
2、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吹响普查的前奏 普查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普查的前奏曲,是普查能否成功的基础工作,在历次普查中,我区都把宣传发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而号召广大普查对象积极配合普查工作则为重中之重。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宣传车、宣传标语横幅、电视、广播将普查工作深入人心,全区形成人口普查、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切实搞好普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全面的清查是普查工作的前沿阵地 清查是搞好普查的基础性工作,它对整个普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清查摸底工作结束,普查的大体轮廓也就出来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期间,我区以普查小区为单位,抽调了村(居)委会干部为普查员,开展了地毯式清查,清查的重点放在摸清调查对象的个数及所在地,为入户上门调查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对交结地带,由自的村(居)委会领导带队清查,有效的确保调查对象不重不漏。
4、确保整个调查队伍的高素质也就确保整个普查高质量。普查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普查工作的成功也存在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历次普查,普查员的培训都采取了封闭式的培训,不但要求他们能够精通各类统计标准与含义,而且要熟练地掌握调查访问技功和方法,以应付少数顽固拒绝调查的对象。
5、分期督查,以确保整个普查工作流程畅通、顺利。历次普查,我们都成子以主要领导带队的督查组,对普查的前期准备、入户登记、复核工作分期进行督查。有效的防止各阶段出现问题阻碍普查进展,促进整个普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
二、历次普查工作的不足
虽然我区历次普查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人口普查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称号,基本单位普查获得省级先进集体称号,但作为基层统计工作者来看,前一普查期仍存在以下五方面的不足:
1、普查次数过多,力量与任务矛盾突出 根据普查时段的规定,每10年就有6次普查, 并且每次普查时段从安排到结束都是跨年度,所以如此计算,基本上是每年一普查,但作为基层统计部门面临着人员少和任务重的矛盾,我局的统计工作人员才4人,平时各自的工作任务以市局专业总数平均分配人平四门专业,除应付各类报表,还要完成一年一度的各项普查(中间不定期还有小规模的抽样调查),在各类普查期间,节假休息日都编入工作日程表,任务的繁重可想而知。
2、普查经费落实困难 年年普查年年要,虽然每次普查都有相关的文件规定经费由中央和各级财政分级负担,但作为县一级财政负担的标准是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每次普查我局根据工作期的长短,工作量大小,工作软、硬件设备的需要呈报预算报告,满打满算。但由于区级财政困难,所呈报的预算经费数目基本上都是五折"优惠"。应对整个普查期的经费开支只是杯水车薪,为了整个工作圆满完成,局领导只有到处"化缘",统计局成为一个"化缘"的部门,有苦难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查的结果。
3、普查方案科学性不足 一是普查方案实施中的随意性大,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关于常住人口及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中关于法人单位的确定没有明确强调一致,以至于各县区在普查中对常住人口、企业的认定各自为政,特别是普查后期为确保数字的衍接,而重复几次的复查工作,在基层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二是普查时点上的不合理安排,历次普查的时间都设在年底,这样就与年底大量的年报业务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也易产生部分数据间的强牵附会,缺乏真实度。
4、普查配合力度不够 历次普查都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范围广、变动大、任务重,单靠统计部门是很难取得圆满成功,现在虽然一次普查由相应部门成立一次领导小组,但因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仍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不够,数据间差距大,因而形成普查中所谓的"挂牌部门"。其次,由于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在人员抽调方面不愿意将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抽出搞普查,即使抽出的人员也是以本身业务工作为主,以普查为铺。人口普查中,从某些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业务不学、任务不做,成为人口普查中的"闲人"。
(五)地方上欠缺普查资料的开发 历次普查资料数据的开发都是由市级以上统计部门开发,作为县区一级的数据开发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欠缺资料深层次的开发,资料利用度低也是本级政府对普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为此根据我区历次普查经验和不足,对经济普查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经济普查内容 经济普查是将基本单位、工业、三产业普查合并为一,并增加了建筑业的内容,在考虑内容设计时,可以将基本单位表作为通用部分,工业、建筑业、三产业内容单独设计,既要兼顾其联系性;普查内容宜简不宜繁,考虑到基层承受能力,内容力求作到突出重点,简洁明了,特别是对于个体工商户的内容设定,由于其核算的不规范,指标设计要简明扼要,易于填报。
2、普查经费的筹集 建议中央政府根据各级政府的某一重点指标(如GDP总量、产值、人口)近三年平均水平,作为普查经费的预算依据,以此确定一个最低预算标准,各级地方政府的普查经费参照此标准执行。
3、普查方案的制定 方案的讨论稿必须广泛征求地方各级,尤其是县区级普查机构业务人员的意见,因为,普查方案的设计者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而方案的最终实施则又必然地要由基层业务人员承担,由于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使得他们对普查的组织形式,普查指标的设定,普查标准的确定,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而普查一开始,所有的补救措施已为时太晚;试点工作确保做到全程试点,已确保每个环节的顺畅。
4、普查工作必须由政府牵头 这次经济普查除了要以各级政府名义成立高规格的普查领导小组以外,还要狠抓落实,要将经济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当年对各级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5、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普查员培训 经济宣传动员的重点应放在号召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各级政府要采取一切有利的宣传手段,如在报刊、电视上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普及与经济普查相关的法规、政策,使每一个普查对象能清楚地知道、了解按时如实地填报是其应尽的义务,创造普查良好的外部环境;普查人员培训的质量控制不仅要求调查员能够精通,各类统计标准和指标含义,而且要重点培训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的访问技巧及方法,确保数据的详实准确。
6、搞好开发 建议经济普查数据开发市县同时进行,上级普查机构对基层多提供开发软件及技术手段的支持,采取上下联姻、优势互补、借力研究、确保质量,从而达到各级政府各取所需,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 邵阳双清区发展计划局岳小峰 供稿]
|